2009年全球MBA百强排名出炉 就业备受关注

作者:佚名发布时间:2015-07-14浏览次数:447

2009年1月26日英国《金融时报》发布了“2009年全球MBA百强排名”。在次贷危机的阴霾挥之不去的当前,MBA的出路在这份新鲜出炉的榜单中得到了更多的关注。

  尽管《金融时报》并没有公布排名的指标体系,但是细心的人们不难从中看出一些端倪。英国本土学校依然受到较多的关注,有17所入围。发展中大国的学校表现抢眼,中欧位列第9,印度管理学院占据第15位。这主要得益于中印两国经济的蓬勃发展对管理人才的需求。

  《金融时报》官方提供的资料特别列举了三个衡量就业的指标:薪水所占的权重值、毕业后薪水增加幅度以及毕业后三个月内的就业率。
 

  在就业指标得到突出的背景下,美国的商学院成为最大的输家。进入榜单的学校数量和排名多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原因在于美国就业机会的减少。
  

  《金融时报》的排名要求全职教授的比例不得低于50%。尽管没有《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要求的80%那么高,还是保证了传统的研究型商学院的排名不至于下滑的更快。
  

  值得注意的是总部位于美国波士顿的霍特国际商学院(Hult MBA)是个例外。该校首次进入榜单,位列世界第97位,美国第55位。作为一所实战型商学院,霍特以往一直未能进入排名。主要原因在于教授多为业界高管,因此全职教授比例偏低。
  

  霍特国际商学院的前身是“阿瑟?里特管理学院”,由全球首家管理咨询公司在1964年所创办。沿袭了管理咨询公司注重实务的精神,霍特与美国传统的研究型商学院取向迥异,校方更加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霍特此次进入排名得益于毕业生在就业方面的不俗表现。在“全球跨国就业”指标上,霍特名列第六。需要指出的是霍特的学生95%来自美国之外,他们在美国寻找工作的难度比本土学生要大得多。

  全球最具权威性的政经期刊《经济学家》2009MBA排名也浮出水面,霍特跻身全美第16位,世界第39位。
  与《金融时报》不同,《经济学家》排名调查以学生为中心,主要依据四个指标:“职业发展机会”、“个人成长”、“薪酬增加”、及“人际网络潜力”。
  

  在上述四项指标上,霍特的毕业生均表现优异。原因在于办学思路更加贴近实际,当传统的研究性商学院遭到质疑时,霍特在商学实战领域已经受到肯定。“知行合一”理念下,学员平均工作经验6年,教授大多有20年以上的实务管理经验。“体验式学习”模式经受了市场的考验。95%以上的生源来自美国之外,分布于超过45个国家和地区。多元化的学生构成让毕业生可以从容面对经济全球化对跨文化管理的挑战。
  

  此外,在金融危机的寒流中,一些顶尖商学院已经不再为国际学生提供助学贷款。霍特商学院雪中送炭,借助强大的校友网络,为学生寻找金融机构的协助。被霍特录取的学生最多可以借贷50%的学费,贷款的利率也相当的优惠。
  

  MBA也许是人生当中成本最高昂的投资,投资回报当然是每个人都必须考虑的。在《经济学家》杂志的统计中,霍特校友的毕业后薪水增长幅度连续三年全球第一。投资回收期最短,1.3年即可收回学费及其它支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