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讯 图为:周骏教授
图为:周骏教授部分成果
记者 韩晓玲
人物名片:周骏,1928年出生,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我国著名金融学家,我省首届荆楚社科名家之一。长期从事金融专业的教学与研究工作,曾任中国金融学会常务理事、货币政策与金融调控研究会主任,湖北省人民政府咨询委员、武汉市人民政府咨询委员、湖北省金融学会副会长等职。
教师节当天,记者来到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首义校区拜访周骏教授。倾谈之间,叩门声倏起,原来是一家财险公司的负责人上门看望他。83岁的老先生见证了新中国的金融发展史,桃李满天下,金融界人士对他都十分尊崇。
国内金融学界素有“北黄南周”一说,“北黄”指的是中国人民大学著名金融学家黄达教授,“南周”即是指周骏教授。
6月1日,第一届中国金融学科终身成就奖在京颁奖,黄达教授成为首位获得者。周骏教授以八旬高龄亲自参加颁奖典礼,谈及他与黄达相识60年的往事,并呼吁我国应该建立自己的金融学科体系,因为许多西方理论并不能解决中国实际。
他说:“金融界涌现出了很多优秀的学子,这是国家未来的栋梁。但是我们的金融理论与时代的要求还有差距。我们国家创造了全世界发展速度最快的经济,经验是非常丰富的,为什么不能上升到理论?这是对我们理论界的鞭策。”
1949年5月,武汉解放后不久,21岁的周骏来到中原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前身)学习;1951年到1953年,被派往中国人民大学研究生班深造,学成后回校。
62年来,周骏亲历了新中国波澜壮阔的金融发展历程。
“新中国成立之初,确实是一穷二白,有人连温饱问题都还没有解决。很长一段时间里,商品供应匮乏,要各种票证,粮票、油票、布票,连肥皂、牙膏都要票。”周骏教授回忆,不过作为一名知识分子,他在那个年代学到了非常重要的两点,一是毛主席教育知识分子要接近工农群众,二是理论联系实际。这对知识分子成长很有好处。
当时,他们带领学生生产实习,工作到哪里就吃住在哪里,师生常常挤在一起打地铺。通过实践,他们慢慢熟悉、掌握中国的具体情况,合作化、土地改革、公私合营等这些有中国特色的内容,都如实反映到了教材中。
迎着改革开放的东风,周骏跨入了学术研究的春天。上世纪80年代以后,他逐渐形成了一套完善的货币金融理论,许多观点被决策层采用。
周骏教授欣喜地看到,中国仅用几十年就走完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几百年的发展历程。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经济发展没有出现大的波折,GDP年均增长约10%,这是所有国家史无前例的。老百姓的生活水平也有了很大提高。他的身边,不少人都有一两套房;在外面走一走,到处停满了小车。
他认为,改革开放的成就怎么评价都不过分。“这30多年‘没有折腾’,现在发展势头也很好。我相信中国经济还会持续高速发展。”
虽是学界公认的著名金融学家,但老先生对学校师生说:“不要给我冠以‘著名金融学家’这样的词语。我只是一辈子学金融、教金融、研究金融而已。”
长期的教学研究工作中,周骏教授非常注重实践,强调理论联系实际。他说:“纵观几十年的国内金融业发展,一方面是体制和业务的深入,另一方面是分析方法和思维方式的丰富,这些都不是在校园里闭门造车就能体会的。金融教学研究应该始终与实践活动相结合,与经济生活共脉搏。搞研究要用来解决中国实际问题。”
1998年,周骏教授申报课题“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问题研究”,成为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前几年,他带头的课题组从事“中国金融与投资发展报告”的系列研究,每年推出一辑,报告主题各有侧重,依托最新的经济数据,结合前沿的理论观点,努力对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一些重要金融问题,如货币政策、资本市场与实体经济关系、汇率等,进行深入探究。
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成为周骏教授重点关注和研究的课题。他指出,国际金融危机虽然对我国经济、金融带来负面影响,但没有动摇我国经济发展的根基,更没有改变我国经济向上发展的趋势。不过,我国也应从这次国际金融危机中吸取经验教训,调整经济结构与经济增长方式,使经济更健康地发展。
今年,周骏教授主要关注通货膨胀的问题。平日里,他还会参加学术活动,为学生做报告,对国家经济发展提出一些建议。这位年过八旬的离休老人,笑称自己是“离而不休”。
谈起几十年从事金融教学与研究工作的成果时,周骏教授只会介绍他有7本个人专著、教材,发表论文70篇,而不涉及与他人合作的部分。他非常反对窃取别人的劳动果实,认为这是不道德的。一直以来,他从来只将独立完成的科研成果申报评奖,而不报与别人的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