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校长吴汉东谈办学理念

作者:佚名发布时间:2015-07-16浏览次数:96

树立办学目标

聚集一流人才兴办一流的财经政法教育


深圳特区报:吴校长您是国内知名的大学校长,又是知名的法学教授,您提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要做国内一流、富有特色的人文社会科学类大学,要兴办全国一流的财经、政法教育。请问,要实现这个目标,贵校有什么具体的办学思路和措施?

吴汉东:2010年,教育部领导来校调研时寄予我校在高等教育改革中发挥引领和示范作用,兴办全国一流、有特色的人文社会科学类大学的厚望。这就要求我们要抓住机遇,加强顶层设计,聚集一流人才,在更高起点上谋划学校各项事业的科学发展。

首先是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以人为本。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学校各项事业,将学校的长远目标、中期规划和当前工作统一起来,以高质量的工作为实现学校中长期发展目标奠定坚实基础。坚持以人为本:一要坚持人才培养以学生为本,促进人才培养质量和学生综合素质不断提高,为学生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学习条件和生活环境。二要坚持发展事业以广大教职工为本,全心全意依*教职工民主办学,不断改善教职工的教学科研条件和生活环境,使学校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教职工。

其次是以内涵建设为中心。以打造财经政法融通特色和核心竞争力,实现教育事业内涵式发展为中心。这就要求从主要在国内发展向同时在国内国际发展转变,从资源紧缺状态下的发展向资源优化配置下的发展转变,从管理粗放式发展向管理精细化发展转变,具体表现就是实现“四大功能”和“两大依托”。“四大功能”系指培养高质量的创新人才,产出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形成高贡献度的社会服务,推进文化传承与创新;“两大依托”系指具有水平较高、特色突出、结构优化的学科和学科体系,具有领军人物挂帅、层级合理、实力雄厚的师资队伍。

再次是以深化改革为动力。学校提出要在更高层面和更深层次上进行创新,从核心层面上深化改革,在招生、考试和日常管理等诸多方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全力打造具有高尚情操、创新思维和国际视野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从难点层面上深化改革,全力引进和培养领军人物,引领学科建设再上新台阶;从系统性层面上深化改革,大力推进学校事业各项制度改革进程,建立起科学高效的体制机制。


推进教育改革

集中精力建设“大楼”“大师”“大气”和“大作”

深圳特区报:教育部领导曾提出,希望贵校在高等教育改革中发挥引领和示范作用,请问,贵校在这方面有什么安排?将作哪些方面的教育改革?

吴汉东:我们考虑是以“三大”改革和“四大”建设为切入点,加快推进建设有特色、高水平人文社科研究型大学。具体说来,“三大”改革是指:

一是大力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着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坚持“培养多文化学术兴趣,打造跨学科交流能力”的育人理念,深入推进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综合改革,重点做好人才培养配套改革措施的研究与完善;认真贯彻落实本科生、研究生学业预警机制;不断扩大国内外本科人才交流规模,突出人才培养规格与管理的国际化对接;建立经济学、管理学、法学关联式教育教学改革特别实验区,以先行先试优势在引领财经政法类教育教学改革趋势和人才培养方面彰显中南特色。

二是大力推进师资队伍改革,着力提升人才队伍层次。优秀人才的引进,坚持“抓两头”,在做好高层次人才计划落实的基础上,下大力气抓好国外高水平大学优秀博士毕业生的引进工作。青年教师的培养,充分利用和做好“511人才工程”等项目,为他们提供经费支持和制度保障;继续完善并不断改进师资创新能力和职业发展培训项目,使之初步形成一个多方面、全过程的师资培训与发展体系。学科人才梯队建设方面,则要严格按照学科建设规划,整合学科资源,围绕一个领军人物,培植一流的学术生态环境,支撑一个优势学科,促进一个创新团队形成。

三是大力推进后勤改革,着力提升效益和服务水平。我们已经尝试在校园安保以及维修改造工程方面引入竞争机制。下一步要引入全面竞争,建立真正意义上的“买方市场”。

“四大”建设是指:

要集中精力建设“大楼”、“大师”、“大气”和“大作”,提升学校的核心竞争力,育一流人才、出一流成果。所谓“大楼”,是指优美的校园、高水平的基础设施、教学科研设施、公共服务与保障体系;所谓“大师”,是指杰出的学科带头人及其创新团队;所谓“大气”,是指高尚的大学精神、先进的大学文化及相应的现代大学制度。“大作”,是指一批对经济建设、社会发展有较强影响力、具有高显示度的科研精品。“大楼”和“大师”是硬实力,“大气”和“大作”是软实力,这四者构成学校核心竞争力的基础。此外,学科体系、育人模式、研究平台、国际办学环境等等是学校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打造核心竞争力

核心竞争力集中体现在学科师资和人才培养

深圳特区报:您是如何看待打造学校的核心竞争力?

吴汉东:就我们这种研究型大学来说,其核心竞争力应集中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学科、师资、人才培养。

学科建设是高校各方面建设发展的基石,是承载高校各项活动的基础平台,世界一流大学无不因为拥有一流的学科而引领相关学术领域的发展走势。重点学科数量、科研经费数量、国际学术影响因子、研究生数量等研究型大学主要判定指标,无一不与学科建设水平有着最为紧密和直接的关系。提升学科竞争力要以“学科群建设” 为核心,按照核心人才为中心、优势学科为重点、重大项目(基地)为依托的思路,建设高水平学科群;按照瞄准需求、突出优势、创建品牌的思路,建设有特色学科群。

师资是学校所有事务运行的主体,高校的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等职能无一不是由教师来直接承担,教师队伍的素质直接关系到学校的整体发展与生命活力,师资队伍的水平直接决定着一所大学的办学形象和社会声誉。提升师资竞争力要以“机制运行”为核心,严把“入口关”,落实准入、引进和聘任等制度;严把“过程关”,落实管理、培训和教育等制度;严把“结果关”,落实考核、激励和退出等制度。

人才培养是高校的基本任务和根本使命,是高校工作的中心所在。人才培养质量不仅是衡量一所高校发展水平的主要指标,更集中体现着高校的教育思想与办学理念。研究型大学应注重人才培养的质量,尤其是高端人才培养的质量。提升人才培养竞争力要以“平台建设”为核心,通过教学改革、社会实践和就业创业指导服务等平台的创建与运用,引导学生重视应用、学会动手、积极实践,达到“知行统一”;通过创建德育、通识教育和创新性训练等平台,使学生品行高洁、博闻广识、融会贯通,达到“学思结合”;通过开放式办学、开放式教学等平台的创建,为学生提供自由成长的宽松环境与多种可能,达到“因材施教”。


培养国际视野

积极推动国际交流引入优秀海外人才


深圳特区报: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端人才,是贵校提出来的一项根本任务,在这方面贵校采取了什么样的措施?

吴汉东:我校是“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是高等教育的“国家队”。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现代产业的不断创新,国家、社会以及用人单位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需求:不仅要掌握世界贸易规则的金融、管理、贸易、法律、会计等方面知识,还要具有涉外知识、能面向国际市场、适应国际竞争、富于开拓精神。

可以说,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端人才,既是外在形势所需,也是内在迫切要求。在学校实施国际化工程中,学校注重抓好两个主体的建设,一是学生,二是教工(包括专任教师和管理工作人员)。

在学生层面,如:积极推动高级别的来访讲学工作,如积极组织申报湖北省教育厅“世界著名科学家来鄂讲学计划”项目;加强高校合作,进行联合培养。如与法国雷恩商学院签署联合教学项目框架协议;积极启动“博士生国际化联合培养”资助遴选工作,多名博士生分别从日本、丹麦、意大利、葡萄牙、美国等完成联合培养回校或开始接受联合培养;学校本科全程培养方案英文版编印完成,独立成册;硕士、博士研究生专业全培方案英文版也接近完稿并结集等。另外,非常重视留学生工作,学校成立了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留学生教学指导委员会,修订了留学本科生全程培养方案,加强英语授课专业课程体系建设。

在教工层面:注重内培外引,一是把本土人才送出去,二是引进优秀海外人才,特别积极引进海外名校博士和学术创新团队。2011年1月学校海外招聘工作组赴美国科罗拉多州参加美国经济学年会现场招聘会,招聘优秀海外人才,目前招聘组已与多人达成初步意向,并向其中面试成绩名列前茅的博士发出了邀请。


开展特色教育

面向市场开放办学培养学生融会贯通的知识结构

深圳特区报:您对学生教育提出了“三才论”,即本科是通才教育,硕士是专才教育,博士是高才教育,贵校实施的是“应用型、融通性、开放式”的培养模式,能具体解释一下这种模式的含义吗?“三才”教育在贵校是一种什么样的比例?

吴汉东:培养模式含义:作为一所有着半个多世纪办学历史的部委高校,我校在财经政法类人才培养上一直享有较高的社会声誉,创校以来共为国家培养和输送了20多万财经政法人才。在2000年合校以后,我校成为全国唯一一所财经政法类高校,在全国的同类型院校中具有明显的综合优势。为把这种学科上的综合优势转化为人才培养上的胜势,学校适时提出了“应用型、融通性、开放式”的人才培养目标,即重点面向财经政法领域和实务部门,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扎实的应用型教育为基础,以开放式育人为手段,大力开展“人无我有,人有我精”的特色融通式教育。

所谓“应用型”,主要体现在“实践、运用和操作“能力培养上,即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专业技能,使之在毕业后能迅速适应新的工作岗位。

所谓“融通性”,主要体现在“融会、贯通和创新”能力培养上,即通过不同学科之间、教学与科研之间、理论与实践之间、学校与社会之间的融通,促进学生形成以融会贯通、触类旁通为核心的发散型知识结构。

所谓“开放式”,主要体现在学生的“适应、创造和发展”能力培养上,即通过对内对外开放办学,引导学生形成开放性的知识结构及国际化的知识视野,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发展潜力。

这种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为学生发展提供了多样化的选择,引导学生摒弃浮躁和功利化的学习方式,转向注重自身的知识结构优化与综合能力培养,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实际情况设计出个性化的成才路径。而这也使得我校毕业生普遍具有“适应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发展潜力大”的特点,在人才市场上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品牌效应。

“三才”教育比例:学校现有全日制本科生20000余人,硕士生6400余人,博士生650余人,形成了“金字塔”形的人才培养结构。按照我校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设目标,今后几年,在稳定本科生规模的基础上,我们要大力发展研究生教育,十二五期间,我校硕士生人数预计要达到9000人(其中专业学位硕士4500人),博士生人数预计要达到1000人,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更多的高、精、尖人才。

深圳特区报:贵校提出的教育观念中,“特色制胜观”十分引人注目。特色既包括特色学科建设,也包括特色课程建设,还包括特色教育手段的运用,请问,贵校的“特色制胜”主要体现在什么地方?


吴汉东:我校的“特色制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人才培养特色。

中原大学第一任校长范文澜先生提出了“学以致用、活泼创新”的“中原精神”。在“中原精神”的引领下,我校突显财经政法主干学科优势,打造高水平的人才培养平台,致力于培养“应用型、融通性、开放式”人才,形成了鲜明的人才培养特色,学科和人才的品牌效应显著,得到了全社会的广泛认同。

通识教育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基础,发展特色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标志,国际化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发展方向。学校利用强势的主体学科和宽阔的学科平台,大力培养 “三通”人才,半个多世纪以来,先后为国家培养各层次、各类型学生累计近30万人,毕业生水平和质量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和好评。数以万计的毕业生成为引领时代潮流的高级领导干部、学术精英和商界巨子。

二是学科特色。

我校始终坚持学科建设的龙头地位,实施以“学科立校” 工程为核心的“振兴工程”,遵循“选择性优秀和关联性互动”的指导原则,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重点发展主干学科,注重学科间的统筹协调、相互关联和有效支撑,优化学术资源配置,形成了以经、法、管三大学科为主干,多学科交*融合、协调互动,学科高原、学科高峰、学科新领地相互支撑,具有自身特色和优势的学科体系。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学校形成了“突出主干、教研互动、产学结合”的学科特色,重点是通过促进学科之间的交*与融通,形成“品牌效应”,提升比较优势,进一步发挥学科优势,完善社会服务功能,全力缔造财经政法领域思想库,努力打造“中部崛起”智力服务品牌,形成了为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建设、法制建设、经济建设提供强大智力支持的格局。

三是课程特色。

我校充分利用强大的师资力量和丰富的科研成果,加强了专业建设,打造了会计学、财政学等个品牌专业,培育了金融学、法学、经济学、市场营销、国际经济与贸易、劳动与社会保障等一批优势专业,创建了英语(商贸英语、法律英语)、新闻学(法制新闻、经济新闻)、电子商务(管理方向、信息技术方向)、侦察学、治安管理等一批特色专业。在课程建设上,我校持续不断地进行全方位的教学改革和建设,创设《经济学通论》、《法学通论》、《管理学通论》等特色课程,打造了《市场营销学》、《财政学》、《知识产权法》、《民法》等国家级精品课程,《微观经济学》、《国际私法》、《中级财务会计》等20门省级精品课程。

四是教育管理特色。

坚持以生为本,实行依法治教,重视教育教学质量,是学校在长期办学过程中形成的优良传统。为了在稳步扩大发展规模的同时确保人才培养质量,我校创造性地将企业管理中的全面质量管理(TQC)理念引入教育管理,逐步形成了以“以生为本”为核心理念,以“依法治教”和“全面质量管理”为手段,以引导和促进学生成人、成才、成功为最高目标的教育管理特色。

深圳特区报:您对即将在深圳举行的第26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有什么寄语?

吴汉东:希望全国的大学生们,包括深圳的学生们,在大运会的赛场内外,都能尽力展现青春力量,追逐人生理想。


校长名片

吴汉东,1951年生于湖北,1982年毕业于湖北财经学院,1995年获中国人民大学法学博士学位。他是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知识产权专业教授,2000年起担任该校校长。吴汉东教授现任国家保护知识产权工作研究基地、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知识产权研究中心主任,兼任教育部社科委员会法学学部委员、教育部法学学科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法学会知识产权研究会会长、湖北省人大常委会委员、法制委员会副主任。

吴汉东教授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知识产权和民商法领域进行了诸多基础性、开创性研究,曾多次参加我国民法典、著作权法、专利法、商标法等立法咨询活动,是中国最早提出知识产权战略观念的学者之一。他在中国知识产权报社、中国日报等主办的中国知识产权风云榜评选中被评为“2008中国知识产权年度最有影响力十大人物”,在品牌中国产业联盟主办的“品牌中国年度人物活动”中获得“2009保护知识产权特殊贡献奖”。2009年7月,他被英国《知识产权管理》杂志评为“2009全球知识产权界最具影响力五十人”。


记者手记

以人为本 重视就业

在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采访时,刑事司法学院治安学专业的大三学生王国蕾告诉记者,学校对毕业生的就业看得很重。学校的理念是,学生只有为社会所用才能体现人才价值,不能就业,就是失败,重视就业,就是对学生真正负责。

就在今年5月召开的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交流会上,该校以90%以上的就业率荣获2010—2011年度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称号。

这一称号来之不易。它得益于学校以人为本、以生为本的特色管理。王国蕾说,学校提供了很多表现舞台,不怕你没有才能,就怕你有才能表现不出来。如举办各种职场大赛,训练学生如何在求职中表现自己;如组织各种辩论活动,训练学生的理性思维,更好适合社会要求;如连续举行了12届的博文杯创新挑战校内赛,对有自主创新能力的学生给予资金支持和精神鼓励……

正是在这样的氛围中,该校的学生通过“走出校门”实现了“成长起来”的目标:一批学生到印度去做国际义工帮扶艾滋病患者,一批学生到欧美金融企业带薪实习,一批学生自选的“农村治安信息失真课题”被国家立项,一批学生到武昌首义指挥部旧址当志愿者解说员……毕业生孙喜梅被评为河北十大感动人物、毕业生范献龙被评为神农架支教道德模范。

学校党委宣传部部长殷修林告诉记者,为学生成长创造条件、重视学生就业,不再是简单的一个理念,而正在成为全校员工的全员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