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格斯把“思维着的精神”誉为“地球上最美的花朵”,强调“一个民族要站在科学的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德国古典哲学家康德生前给自己写下这样的墓志铭:“重要的不是给予思想,而是给予思维。”
中共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围绕全面深化改革发表一系列重要论述,提出指导改革实践的一系列科学思维方法。这些思维方法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创造性应用,对指导全面深化改革的伟大实践,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意义。笔者尝试就习近平“改革思维”方法的哲理逻辑及现实应用作简要解读,以领悟其基本内涵和指导价值。
·解读之一:以“民本思维”定目标
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发萌于最早的历史典籍《尚书》,其曰:“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经历春秋时期孔子提出的“爱民”与“教民”,战国时期孟子提出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荀子提出的“君舟民水”的比喻(“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再到汉唐以后不断丰富。不过,传统民本思想中的“民”,是相对于“君”而言的,是实现“得民心、存社稷、固君位、达邦宁”的“驭民”、“治民”之术,其根本价值取向是君本而非民本,本质上仍属唯心史观范畴。
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基本观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根本宗旨,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马克思主义政党最大的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饱尝艰辛、与民稼穑的成长经历培育了习近平同志深厚的民本情怀。当选总书记伊始就鲜明地提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当选国家主席伊始发表近25分钟的讲话中44次提到“人民”,强调“中国梦是人民的梦”;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实现党的十八大确定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紧紧依*人民;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学习和掌握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紧紧依*人民推进改革,坚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推进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习近平当选总书记不久就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会议出台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八项规定”,部署在全党深入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群众路线实践教育活动。担任总书记一年多来,先后到十几个省市调研考察都是一路轻车简从、亲民务实。2013年7月亲临湖北调研考察,在武汉主持召开湖北省领导干部座谈会谈到对考察点的印象时说,“武汉市民之家”很恢弘、很宽敞。为老百姓服务的场所、便民利民的场所搞得好一点,我看着心里舒服。他殷切希望湖北在着力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上不断取得新进展。而由他主持起草、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强调“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解读之二:以“实践思维”探路径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观点。邓小平支持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大讨论,推动开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经历江泽民和胡锦涛接力探索,习近平接力传承邓小平尊重实践的改革精神。他在广东考察时指出,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100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解放思想永无止境,改革开放也永无止境,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他还动情地说,我要再一次强调“空谈误国,实干兴邦”这个口号。这个响亮的口号就是邓小平同志在1992年视察南方途中提出来的。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的实践充分证明了这个真理。面向未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实干,基本实现现代化要*实干,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实干。
邓小平启动的改革没有采取“休克疗法”的激进方式,而是选择“摸着石头过河”的渐进式路径,这是中国改革成功的重要经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摸着石头过河,是富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国情的改革方法。摸着石头过河就是摸规律,从实践中获得真知。摸着石头过河和加强顶层设计是辨证统一的,推进局部的阶段性改革开放要在加强顶层设计的前提下进行,加强顶层设计要在推进局部的阶段性改革开放的基础上来谋划。”
·解读之三:以“战略思维”谋大局
所谓战略思维是对全局性、长远性问题进行谋划的思维方式,是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应用与表征。常言道:“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在纵论世界大势、擘画改革发展蓝图时,习近平同志反复强调要有战略思维能力,要有“登泰山而小天下”的气度和“功成不必在我”的胸襟。
·解读之四:以“创新思维”增活力
创新思维是一种具有开拓和变革意义的思维方式。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的讲话中说,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源泉,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正所谓“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创新思维的根本要求是解放思想、勇于创新。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考察时强调,要坚持改革开放正确方向,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既勇于冲破思想观念的障碍,又勇于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在湖北考察时指出:“新的改革实践呼唤新的解放思想,全面深化改革必须以解放思想作为先导和引领,没有思想的大解放就没有改革的大突破。”在《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中强调,在深化改革问题上,一些思想观念障碍往往不是来自体制外而是来自体制内。因此,一定要有自我革新的勇气和胸怀,跳出条条框框限制,克服部门利益掣肘,以积极主动精神研究和提出改革举措
·解读之五:以“辩证思维”解矛盾
列宁说:“就本来的意义讲,辩证法是研究对象的本质自身中的矛盾。”毛泽东指出:“事物的矛盾法则,即对立统一的法则,是唯物辩证法的最根本的法则。”矛盾分析法是把握事物发展规律的根本方法。运用矛盾分析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就是辩证思维能力。
中国改革步入攻坚期和深水区,所触碰到的关系、矛盾和问题错综复杂,挑战前所未有,需要以辩证思维方法来处理。在湖北考察时的讲话中习近平同志着重分析了解放思想和事实求是、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胆子要大和步子要稳、改革发展稳定这五大关系。在阐述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的关系时指出,全面深化改革,领域众多,任务繁重。必须整体推进,更加注重各项改革的相互促进,良性互动、协调配合。注重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注重抓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以这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为突破口推进改革,使之对全面改革起到牵引和推动作用。在《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中强调“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以重大问题为导向,抓住关键问题进一步研究思考,着力推动解决我国发展面临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
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是经济体制改革,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十八届三中全会把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修改为“决定性作用”,对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作出新的定位。习近平同志在《关于〈中共中央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中指出,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市场经济本质上就是市场决定资源配置的经济。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遵循这条规律,着力解决市场体系不完善、政府干预过多和监管不到位问题。作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定位,有利于在全党全社会树立关于政府和市场关系的正确观念,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有利于转变政府职能,有利于抑制消极腐败现象。
·解读之六:以“系统思维”聚合力
唯物辩证法普遍联系的观点指明系统性是事物的基本属性。现代系统科学对系统性的认识进一步深化,在此基础上形成了系统思维方法。以系统思维方法指导改革就是在坚持摸着石头过河的同时,加强顶层设计和整体谋划,加强各项改革的关联性、系统性、可行性研究,提高改革决策科学性,广泛凝聚共识,形成改革合力。
全面深化改革是一个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部署涉及15个领域、330多项改革举措。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考察时强调,要引导干部群众全面准确地把握各项改革举措,不要盲人摸象、以偏概全;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中强调,必须是全面的系统的改革和改进,是各领域改革和改进的联动和集成,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上形成总体效应、取得总体效果。
·解读之七:以“底线思维”防风险
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要坚持和善于运用底线思维方法,凡事从坏处准备,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做到有备无患、遇事不慌,牢牢把握主动权。
从唯物辩证法角度看,底线思维是适度原则的体现。任何事物都是质与量的统一,其统一体现为“度”。底线是由量变到质变的一个临界值,一旦量变突破度的范围,即达到质变的临界值,事物的性质就会发生根本变化。因此,办事情、作决策要“注意分寸”、“掌握火候”,不能走极端。同时对突破底线的可能及风险和挑战要有充分的预见和准备。诚如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底线思维是“有守”和“有为”的辩证统一,不仅要求守住底线,而且要求未雨绸缪,坚持底线思维有助于应对改革进程的各种风险和挑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是改革发展的前提,要坚持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中国是一个大国,决不能在根本性问题上出现颠覆性错误”。
中共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坚持底线思维,在面临国际环境深刻变化和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情况下,坚持宏观政策要稳、微观政策要活、社会政策要托底的大思路,确立经济运行的合理区间,坚持稳中求进,统筹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划定生态保护红线”(这里所说的红线也是底线)。
·解读之八:以“法治思维”求善治
“善治”的本质是政府与公民对公共事务的合作治理和友善关系。法治与善治具有高度契合性。十八大提出,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强调要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能力。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此高密度发表重要讲话,要求以宪法为统领帅,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与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共同推进、一体建设。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纲领性文件专题阐述了“推进法治中国建设”;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二次会议的讲话中强调“凡属重大改革都要于法有据。在整个改革过程中,都要高度重视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确保在法治轨道上推进改革”。
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改革,就要强化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要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让人们围绕规则和程序办事,加大惩治和预防腐败力度,实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作者系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