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需要什么样的MBA

作者:皮君发布时间:2005-10-09浏览次数:2

主 持:李 雪


嘉 宾: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MBA学院院长 汪海粟

北京婷美集团总裁 赵 强

 

【背景资料】


中国MBA教育从1991年开始试点,到今天已经走过了十三个年头,随着过去十多年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诞生了数以千万计的企业,从而大量增加了职业经理人的需求。同时,由于我国经济区域的不平衡发展,造就了对MBA的不同要求,从中国近几年来的发展潜力来看,中国的开放规模,中国的成长速度,需要大量熟悉市场游戏规则,能说能干的职业经理人。未来十年,中国很可能成为世界最强大的经济体之一,这为以培养企业管理精英为目标的MBA项目提供了巨大的发展动力。今后几年,国内的MBA教育市场将迎来一轮激烈的竞争,这种竞争包括资金、生源、师资、合作伙伴等各个方面,而最终在竞争中胜出的本土商学院,将依靠其培养出高素质的“国产”MBA,跻身世界一流商学院行列。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正是全国第二批开展MBA教育试点的院校之一,从1994年开始招生以来到今天,MBA学院已经走过了整整十年的路程,中南财大MBA不断创新,不断发展的十年,正是中国MBA教育从无到有,从稚嫩走向成熟的十年,也是人们对MBA价值从盲目崇拜到疑惑反思的十年。


现在,对MBA的认识终于回归理性,人们开始了MBA的十年省思……

 

李 雪:各位好,欢迎收看《财智时代》,我们的话题大家可以看到,是市场需要什么样的MBA?我想在开始这个话题之前,先向各位介绍一下坐在我身边的两位嘉宾,坐在我旁边的这位是中南财经政法大学MBA学院院长汪海粟先生。坐在他身边的那一位,是北京婷美集团的总裁赵强先生。我想首先请问一下两位嘉宾,我们今天的话题既然说是市场需要什么样的MBA,那我想先问一个铺垫性的问题,请二位简单回答。MBA到底有没有市场?


汪海粟:毫无疑问,有。


李 雪:那赵总的意见呢?


赵 强:我跟汪先生观点一样,MBA肯定是有市场的。


李 雪:那我想请问一下赵总,如果我们把MBA比做一个产品,汪院长是输出产品的,您是买方,购买者,那您觉得目前中国MBA市场上,对于企业来讲,第一它有多大?第二它有多少吸引力?


赵 强:我是卖东西出身,我就从卖东西的角度来谈一谈我的看法。我原来做家电,我们去回顾一下比如说十五年前的家电市场,它的定位是高端,打造品牌,那个时候购买家电的人他是什么心理呢?他主要是满足心理需求。再往下今天的家电,很多人今天买家电已经是只满足于实际需求了,不满足心理需求了。我想中国的MBA市场一定是非常大的,走向一定跟中国的家电走向一样,比如说十几年前,没有几所学校办了MBA这么一个班,很多中国的老板也不知道MBA是什么事情,是什么样的一个东西,就把MBA的毕业生当成了一个神,这个时候,MBA应该是定位在高端人群上。后来一批一批的MBA进入了企业,企业家觉得读MBA跟没读没多大区别,跟我差不了太多,甚至比我还不如,他把MBA回归成人了,MBA将进入第二个阶段,就是一半企业消费的时候可能就不是高端了,中端的定位了。未来MBA的市场还会很大,但是会把MBA定位成低端上。所以我觉得在座的诸位,你们能够有幸上了MBA,说明你们比没有上MBA的人更具备了某种做经营的基础的理念,但是并不意味着读过MBA的人都一定能够成为很优秀的职业经理人。也希望在座的诸位把自己的定位定得再到位一点,不要把自己只定位成高端人群,那样可能会让你们高不成低不就。


汪海粟:我同意刚才赵总的观点,MBA到底是培养通长还是培养专长,我认为是培养专长。我们今天面对的这个社会是个多元的社会,面对的市场是个复杂的市场,面对的业务是一些高科技的业务,需要有专门的人才做专门的事情,因此当今MBA教育发展的格局其实就是专业化优先。比方说在美国,美国的沃顿商学院以财务管理见长,美国的芝加哥商学院以金融见长,所以今天我觉得我们MBA的教育,正是像赵总讲到的,我们要有足够的平实的心态去深化那些在企业管理当中需要的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


李 雪:所以我想问一下汪院长,可能不太客气,虽然MBA市场存在空间巨大,但是为什么出现了一个很尴尬的现象,就是有市无势?前面那个“市”是市场的“市”,后面这个“势”就是势头的“势”,势气的“势”。我想问一下汪院长,您是教MBA的,您怎么解释这种很尴尬的现象?
汪海粟:首先我认为这种判定不一定合适,我认为中国的MBA不仅仅有市场,而且也有势头。中国十三年的MBA教育,第一,我们现在在走出市场的误区。比方说,MBA学费越高,就认为这个产品越好。比方说,MBA这个学校的名字越响,(认为)MBA这个产品也就越好。通过十三年的发展,人们逐渐在意识到MBA出现两种现象,第一,有一些MBA的项目是以学校为荣,有一些学校是以MBA项目为荣,因此这是市场在回归理性。第二,我们可以看到中国的MBA现在逐渐在适应国际化的要求,越来越多的中国MBA教育院校正在和国外的MBA院校进行合作办学,尝试把国外优秀的案例,优秀的教学方法,优秀的老师引入这个教育当中,提高整个MBA教育的质量。最后一点我们可以看到它回归理性了。越来越多的MBA的院校强调专业化优先的战略。所以回过头来看,今天如果说中国MBA的市场有一点点的收缩,有一点点的反复,我觉得是一个好事。正因为这种收缩,正因为这种反复,它可能会预期更大的发展。


李 雪:我想请赵总您从企业方,在招聘的时候是否有这样一种感受,其实现在MBA的毕业生呈现了一个两极分化的态势,好的学生依然是供不应求,但是还有绝大多数的学生可能就面临着一种,您刚才也谈到,高不成低不就的就业尴尬。这种情况是否也是企业不愿意雇用MBA的一种心态?


赵 强:其实企业在招收MBA学员的时候,何为好?何为坏?当然它有一套考评制度。站在一个企业的角度,它很希望招MBA,但是有一个什么问题,就是我希望招的MBA他应该在什么价位上,从哪里开始工作,和在座的MBA他心里希望得到的东西是有一个落差的。很多时候我们就觉得,不招MBA可能干事更踏实点,招MBA吧,让你干大事,老实讲三年学个秀才,十年学不成个买卖。让你干大事,拿来就干,你干不了。让你干小事,你不愿意干,你觉得那不应该是读个MBA的人干的。所以我希望大家MBA出来之后,都能够有一种心态,能够从基础做起,我觉得都从基础做起,可能你读个MBA,你悟性很好,你知识结构很好,可能你很快会得到提升。可能没学过的人,干八年还在基础那儿干,但是我觉得任何人都要从基础做起。


李 雪:汪院长,刚才赵总反复提MBA的心态问题,我也想问一下您是怎么看薪态?我这个薪态是薪水的“薪”。我的问题就是,商学院是否要对MBA学生的薪态负责?


汪海粟:我们培养的是什么人?我们培养的是当老板,帮老板的人,既然是这样,那么我们一定要让他毕业以后能够找到合适的工作,有潜在的发展空间,并且能够成就为有贡献的职业经理人。如果这是我们培养的目标,那我觉得我们对职业经理人要有一个理性的判定。所谓的职业经理人,我们认为他应该在学习的过程当中,形成所谓可持续的管理能力。何为管理?所谓管理应该是由生产经营活动所决定的权威与服从的对立统一。作为职业的经理人,在他的管理活动当中,他就必须有可持续的权威。权威应该基于四个方面,第一,应该基于他的位置。从商学院走出的MBA,他应该在企业当中谋得自己的位置,无论是高层中层还是基层。第二,他一定要有足够的专业知识,所以MBA教育应该培养有专业知识的专业人才。第三,他必须构建起基于企业发展和基于未来自己发展的所谓关系的能力。我们希望通过我们这样一种培养,能够造就学生潜在的能力。但是学生的成功不完全取决于学校的教育,它取决于个人的努力,取决于自己毕业以后所处的环境。所以我们希望学生在毕业以后,通过自己的努力不断地进步,不断地发展。


赵 强:我觉得我们去选择一个未来的我们的职业经理人的时候,我们首先会考虑到他的勤奋,他是不是很勤奋。在座的诸位能够考上MBA,说明读书的时代是很勤奋的,但是不是一如既往地勤奋,这点很重要。第二点是忠诚,对一个企业的忠诚度是很重要的。第三点我们会看你的专业知识,专业的技能,我不可能去招一个人就当总经理来招。比如说我是需要很好的研发人员,或者需要很好的市场营销人员,或者需要很好的财务人员,我会从一个点上先发现你一个特别闪光的点,对我有需要,所以我觉得这一块专业的技能,你不要什么都懂,什么都懂的人什么都不明白,什么都做不好。第四点我觉得是学习能力,这个人你能不能再发展,刚才汪教授说的很好,就是你能不能不断地有学习能力。还有做企业你要管理别人,或者被别人管理,你的包容心怎么样,你的合作精神也是非常重要的。


李 雪:我们在座的同学也好,观众也好,大家对这个话题有什么自己的想法?


提 问:我对赵总的观点有一点不同的想法。我认为现在目前的MBA应该定位于中高层管理,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MBA有它的特点,它主要是理念重于知识的培养,主要培养什么理念呢?一个就是战略思维的理念,然后就是一个价值链的理念。为什么这样说呢?首先从MBA的办学理念和课程设置上它就是这样,因为MBA是个国际化的东西,国际上MBA的发展,首先就是培养中高层管理人员。第二个,中国目前企业的需要也是这样,我们中国的很多企业都是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这就要求我们企业和企业里的所有人员,都必须具有一种战略型的思维,必须具有一种价值链的思维,从长远考虑,从全局着眼,考虑这方面的问题。是不是我们定位于中高层管理人员,我们就一定要当中高层管理人员呢?不是。企业真正要发展,每一个部门都要具有这些理念的人员来进行经营,所以我觉得今天我们讨论的话题是市场需要什么样的MBA,我的观点就是,市场需要有专业特长的复合型人才。谢谢!


汪海粟:毫无疑问,我觉得他的观点是有道理的。几乎所有商学院的MBA定位都是确定在中高级管理人才上,也就是说培养的对象是中高级的职业经理人。但是我们作为未来的职业经理人,我们一定要有一个实事求是的,从基层干起的心态,去迎接挑战。我曾经看到一个美国的成功企业家,两个美国的护士创办了一家企业。创业是从头干起,一个很小的企业,在三年的时间当中,她们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有人就问她们,你们为什么会成功?两句话,第一句话,在每一个问题背后都是一个机会。第二句话质量带来数量。所以我的基本感受,不论是通过学习成为职业经理人的MBA,还是通过实战成为老板的成功人士,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不辞辛苦,要勇于面对挑战。

 

李 雪:我这有一段国内的某一个知名企业的人力资源经理的一个比喻,我想抛砖引玉,我把这个比喻说给大家。他说,读MBA应该是半瓶水,这样有两个好处,第一是有再学习的空间,为企业能够带来更多的新鲜空气。如果一个人认为自己是整瓶子水的话,就不符合学习的“空杯理论”,半瓶子水就意味着有很大的培养提升空间。人们常说半瓶子水晃荡,如果MBA能把学到的东西理性地晃荡给企业的话,企业才是最大的受益者。我觉得他这个比喻特别贴切,我不知道汪院长您怎么看?


汪海粟:我完全同意这种观点。因为有人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他说模糊就是美。人在认识客观世界的过程当中,他看到的是相对真理,所以我们学到的东西不可能满足的,因此MBA一定是在学习当中发展,在发展当中学习,所以他永远是半杯子水。因为有半杯子水,他才有求知的欲望,才有发展的要求。


提 问:刚才我们都谈到的是市场需要,我们找市场的需求点,我们现在实际上从学院在培养MBA这一块,实际上对企业的需求这种把握可能还需要研究,我个人认为这种把握可能就是一种特色的把握。有一个问题应该引起我们学院的注意,我们的培养模式是不是能够使得我们的企业,我们的市场,对我们培养的最终结果能够认同?
汪海粟:您刚才说到一个非常好的建议。就是MBA的教育不应该脱离中国的实际,不应该脱离企业的实情。假设我们教育培养得到的产品根本不能适应市场的需要,那我认为我们的教育是失败的,正是基于这种判定,中国MBA教育指导委员会在十年以前就有了一个宗旨,叫做以我为主,博采众长,融会贯通,自成一家。一百多年以来,MBA教育的精髓在哪里?就在于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我们可以看到,几乎所有的国外一流商学院的教授,肯定有相当一部分的教授是类似于赵总这样的人,他就是有丰富的实战经验,然后被学院聘为专职的或兼职的教授,这样才使我们的学生能够明了我们所面对的实践。第二个我觉得很重要的一点,就要从MBA学生的来源看,现在MBA的学员有低龄化的倾向。正因为这样子,所以我们就要求MBA的学院也好,商学院也好,应该跟包括赵总这样的企业建立战略联盟,提供学习平台和实习基地。只有实现企业、公司、学校,老师、学生、业家之间的战略互动,这样的产品才能够满足企业的需要,我是这样认为的。


提 问:赵总,关于刚才您提到的MBA教育,是以有专业特长的教育为主,您认为通才未必有专才MBA好。据我所知,如果作为一个MBA学员,如果要进入MBA学习,首先他必须在企业中实习三年,也就是说他已经具备了专才的能力,然后他再进入MBA学习的时候,我认为主要是学习通才,您怎么看?


赵 强:我想任何一个老板,或者任何一个职业经理人,他在一个企业中一开始都不是靠一个通才做成的,而是企业永远是把你先看做一个镙丝钉,你先把你自己培养成在某一方面是一个最最优秀的镙丝钉,那么你在企业一定能有很好的位置。不像我们读EMBA,多半是在企业中得到了高层的位置,但是在我们走向高层位置的时候,我们一定知道,我们也是靠着某方面极大的擅长才走到了这个位置。


汪海粟:我对赵总的这个观点补充一下,首先我赞成他的观点,很多的企业家,很多的成功人士应该是专才,其次是通才。先专后通这是第一个发展的模式。第二个,在形成我们的学习过程当中,我觉得从课程的设置也好,从我们知识的系统来看也好,我们也是专与通的结合。我们希望我们培养的对象,他有足够的知识的涉猎,有足够的系统的战略眼光,但决不意味着我们培养的人,就一定是合格的企业CEO或者是CFO,直到今天我们仍认为,他是专业人士,他是专才,他在某一个方面比人家要强一点,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他在专的同时他可能又比那些专才有更多的涉猎,更多的涉及,因而他能够超越他们,他能够管理他们。所以专与通实际上是一个辩证的统一,我就是这个观点。


提 问:我工作已经十二年了,可能以前工作了很长时间,但是个人感觉在以前的职业发展,个人成长上面感觉不是很满足,希望通过这种培训教育能够提升。但是刚才我听了赵总的发言,意思说还是要从基层做起,但是我个人有个感觉,可能不同人的需求包括定位应该还是有一定区别的,如果我们工作这么长时间,跟工作两三年的,我认为出来以后,如果大家还是在一个定位的话,也不是很现实。所以我想在职场上面应该还是尽量向高的职位去奋斗。不知道我这种观点,二位能给一个回答。谢谢!


赵 强:我觉得你这个想法是非常正常的,我刚才讲大家要有那样的心态,当然作为谁都希望往高处走,但市场的交易是个动态的,肯定在交易的过程中,你希望能够找到这样的职位,首先我祝你能够找到这个职位,如果没有找到这么一个职位,你也要随时调整定位,我觉得这是一点。第二对于中国的民营企业来讲,你开始从基层做起,如果你真的有能力,他对你的提拔是瞬间的,不需要论资排辈,也不需要等三年五年,是瞬间的,可能你一年就能提好几次。如果你进去之后你不行,他也不考虑你是读MBA的还是高中毕业,他要考虑实际结果,谁能帮我赚钱。你能够帮你的老板赚更多的钱,你的价值就出来了。


提 问:我觉得今天的议题主要是说市场需要什么样的MBA,实际上这里面还有一个问题,我想刚才两位嘉宾都已经谈到了,那就是MBA需要什么样的市场,实际上这是一种双向的。我觉得现在的MBA教育,主要是提供了一个同学之间,同学和老师之间,以及学校与学校之间,学生与市场之间不断地在互动。我觉得MBA需要什么样的市场?我想赵总解答一下。


赵 强:刚才这位同学的问题问的非常好,它应该是像汪老师,像我这样的人来思考的问题,但是我觉得站在同学的角度,你应该不去思考这样的一个问题。我觉得MBA的同学每人都希望获得很好的事业发展机会,都希望有一个很好的收益,首先作为MBA的学员,我觉得你们先要学会一点,你们怎么成功地把你们自己卖出去,这点很重要。我经常讲,一个连自己都卖不出去的人,我很难相信他能够把他企业的产品卖的更好。


汪海粟:首先我同意刚才赵总说的,我们的MBA 我们的学员,一定要有推销自己的能力,同时刚才这个问题问的非常好,市场需要什么样的MBA,那MBA需要什么样的市场呢?我觉得我们研究市场,第一是要看关系,第二是要看机制,第三是要看效率。首先一点,我们需要的市场应该是供和求相对均衡的市场,我们希望供和求应该长期地互动,互相地了解,互相地促进,这是第一。第二,我觉得当我们谈市场的时候,市场是什么东西?市场其实提供了一种竞争的机制,因此我们希望是良性的竞争,是理性的竞争,不是无序的,恶性的竞争,用分享,用共赢去替代独占。所以我觉得不论是企业也好,是学校也好,都应该提倡这种观点。第三,我觉得这个市场应该是有效率的,市场应该通过长期的发展,应该明白按照什么样的流程,什么样的标准,什么样的规则,去配置我们MBA的学员。所以市场的成熟,市场的发展,应该是各类市场主体共同努力的一个结果。我想,赵总要努力,我要努力,在座的所有的MBA的学员也要共同努力。只有大家共同努力,我们才能看到一个所谓有效的,有序的,完善的市场。


李 雪:中国的MBA教育已经走了十三年,两位觉得中国今后MBA教育的发展你们的期望是什么?


汪海粟:中国MBA的教育机构应该通过学科特色,教师特长,教学特区,制度特区的探索,去培养中国市场需要的MBA的专长。


赵 强:我觉得中国的企业需要更多的非常务实的MBA的毕业生。


李 雪:感谢您收看今天的节目,我们下周同一时间再见!

 

来源:财智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