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期:我对学习的执念之(一) ——错失大学

作者:发布时间:2024-03-01浏览次数:11



我出生在一个村子里,农村的村,不是城中村的村。

写通讯录是这样的:河南省上蔡县******村一组。当然,我也是在这个村子里长大的。所以,我的小学是在我们村小学完成的。老师们都不怎么记得了,只记得校长姓罗。罗校长和蔼可亲,说话温和,一点也没有校长的威严和架子,我们都不怕他。

村小学离我家只有100米,站在我家门口,一眼可以望到学校门口,上学放学也没有家长接送,自己背着书包蹦蹦跳跳就去了。放学就是疯玩,也不记得有什么家庭作业。

学校的后面,就是我们一组的地,我家也有一块地是在这里,爸妈留了一小片种菜,剩下的就种当季的庄稼。夏天来临,地里各种瓜果蔬菜,我经常在放学时跑到菜园吃个痛快,黄瓜、面瓜(一种很粉很甜的瓜)、西红柿自不必说,还有茄子,都是吃生。现在回头想想,我竟然能生吃茄子,真不可思议。但刚从枝上摘下来的生茄子是真的好吃,多汁,软绵,微甜。现在的茄子不敢那么吃,是因为没有了当年的品质。

在那个没啥零食的年代,一切可以吃的,都有可能成为孩子们的零食。

爸妈一般在那块地种油菜,每到油菜花盛开的季节,黄灿灿一片。我喜欢把书包藏在油菜花地里,然后和同学们去疯玩,累了才取出书包,回家,吃饭。在我的脑海里,那片金黄金黄的油菜花,一直是我魂牵梦绕的回忆。

那是一段无忧无虑的童年时光。

小学的时候,我对学习成绩是无感的。每次考完试,我妈问我考得怎么样,我总是说:差不多吧。我的成绩大概也就在中等偏上,不记得当时排名否,反正不差,虽然也没有拔尖。

小学毕业,我顺利来到了镇一中——那是我们镇最好的中学。

我能来这里读书,要感谢我爸妈的开明。他们认为读书是改变命运的方式,所以,无论家里多穷,一定要坚持让我们姐弟四人去读书。呃,那是一个物质匮乏的时代,好像大家都很穷,我身边的同学,家里基本上和我家一样穷。

我爸算是能折腾的,我家是村里最早一批买拖拉机、收割机、打草打料机的,这是生产工具,也是经营工具,麦忙时我爸开着拖拉机到处给人打场、收麦子;秋忙时去给人犁地、耙地,农闲时就开动打草打料机为村民们的家畜打食料。为提高知名度,我爸会去村里或周围村刷墙体广告,“打草打料,服务周到”,这是我爸的宣传标语,现在看也是一条好文案,重点突出,朗朗上口。

尽管如此,家里还是穷。因为我爸干活的钱总是收不上来。

我爸是先干活后收钱的,那里大部分人家里都没有钱。我爸有一个记账本,我偷偷翻过,上面记着谁家欠多少钱。我爸这么努力,我仍然感觉家里缺钱(因为每到交学费时我爸就要出去要帐),大概率这些钱,是收不回来的居多。这也是人太善良的一个“副”作用。

说回我的求学。

到了初中,前两年我是无感的,依然像小学一样,优哉游哉地从容着,成绩倒也不差,但也没有顶尖地好。到了初二下半学期,因为叛逆的缘故,交了一些“狐朋狗友”,心思便没在学习上了,直到期末考试,我被班主任叫去训话——成绩下滑得厉害。巧的是,我的班主任正好是小学时的校长,他从小学的罗校长,变成了中学的罗老师。

那个下午,我一直记得。

我来到罗老师的办公室(也是他的家),师母也在(多说一句,师母非常温柔,看上去一脸的慈祥)。罗老师问我:成绩为什么这么差?为啥退步这么厉害?

我无言以对。

老师继续说:爸妈供你上学,很不容易,你在这里混日子,是很对不起他们的。如果你想这样混下去,干脆不要上学了,免得浪费家里的钱。

内心的羞愧汹涌澎湃。

那时,激发一个孩子内在的力量,只要说他父母不容易,就能戳中他的心。是的,那时的父母实在是太不容易了,挣个学费都很费劲。如果不好好学习,真的对不起他们。

放假回到家,已经知道我成绩的老爸找我谈话(准确来说是训话),我低着头挨训,内心全是不安、内疚和不服。

老爸问我:不好好学习,你想在农村劳动一辈子吗?你想就这么没出息下去吗?

我不想。

捱到训话结束,我把自己关在房间,用妈妈缝衣服的针和我写字的墨水,在自己的手臂上重重刺下了“刻苦学习”四个大字(后来到了城市读书,我才知道,这叫文身)。是的,我要刻苦学习,我要对得起父母的养育之恩和老师的栽培之情,我要让你们看看,我是行的,不但行,而且很行。

那一年,我申请了留级。所以,我的初中二年级,是读了两年的。

留级那年,我所在的班级是二(4)班,也叫渣子班。顾名思义,学习不好的学生才在这个班级。之前没留级时,我是在二(1)班的。

我开始发奋,和所有的“狐朋狗友”断交,戒了除学习之外的一切社交和娱乐活动。记得那时最火的一部电影是《妈妈再爱我一次》,村里和学校旁边都有放映(那时还是室外露天电影),我硬是顶着诱惑没去看,因为想省下时间来看书。

每天早上一进教室,不到中午我基本上是不出班级门的,不是上课就是做题。为节约上厕所的时间,我尽量少喝水。

周末回家,我让妈妈把我反锁在房间,背书,刷题,闭门不见任何人。一个学期后,成绩回升,再然后,我拿到了班级和年级第一名,从一名“渣子生”成为学校的励志典型。

我的目标很简单,考上中专。

在那个年代,这是成绩优秀的孩子最好的选择,没有之一。其次是中师,最后才是高中。

我不知道为什么要读中专,反正老师是这么引导的,父母(准确说是我爸)也是这么期待的。当我知道读高中、上大学才是最明智的选择时,已经是三年之后了。

我如愿考取了理想中的学校——驻马店农业干部学校,计算机专业,这是那时最时髦的专业。光听学校名字,就知道是培养干部的。把我培养成一名国家干部,一直是我爸的期望。四年之后毕业,如他所愿,我成为一名国家公务员。

当年我们村还有一位徐同学考上了河南大学。作为奖励,村里为我们俩放了两场电影。在我朴实的乡亲们眼中,驻马店农业干部学校和河南大学,都是大学,他们分不清什么是中专,什么是大学。当年,我也是这么理解的。多年之后,每每想起这段往事,我总是为当年的无知而羞愧,为没能读高中、考大学而懊悔。

因为同年上榜,我和徐同学也成为彼此最好的朋友之一,无话不谈、有求必应的那种。在后来的岁月里,我们各自努力,互相支持,也见证了彼此的成长。现在的他,在我们省会大郑州,也是法律界很有名气的人物了(他是学法律的)。我们都期待并鼓励对方成为全村人的骄傲。

班里和我一起考上中专的,还有一位罗同学。我和他算是“青梅竹马”,因为小学就是同学,直到初中。没错,他爸就是我小学的罗校长,后来的初中班主任。

毕业多年再相逢时,我问罗同学:我爸是农民,目光短浅,你爹是校长、老师,为什么也支持你去考中专,而不是上高中,读大学?

我不记得他是怎么回答的。大概意思是,读中专可能是那个年代农村孩子跳出农门、拿到铁饭碗最短的路子,我们都被父母安排选择了走捷径。

当然,我这位罗同学也很励志,以中专为起点,后来考了研究生,不停学习,一路成长,各种难考的证拿了一堆,什么一级建造师、一级造价师啥的,都是手到擒来。现在已经是某大型央企的高层管理了。这是后话。

未完待续,下周五见。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