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亚解读巴菲特第4期:释放对这个世界的善意

作者:发布时间:2023-04-04浏览次数:12



巴菲特说,他从来不会进行恶意收购。为什么呢?一方面,巴菲特与人为善,他不喜欢冷漠的人际关系,他也不愿意为了钱而背负“冷血资本家”的恶名;另一方面,如果恶意收购触犯到管理层,管理层有可能会做出非明智的举动,比如低价发行更多的股份,以稀释恶意收购者的股份。


巴菲特和华盛顿邮报的故事,就成就了一段佳话。当巴菲特买到公司9%股份的时候,华盛顿邮报董事长凯瑟琳·格雷厄姆就有点紧张了,明确表示不希望巴菲特继续买进。然后巴菲特就真的没有再买了,他还把自己的投票权都委托给了凯瑟琳家族。这一举动,无疑大大增加了凯瑟琳对巴菲特的好感,凯瑟琳也把巴菲特带进了美国的上层名流圈。


反观很多“门口的野蛮人”案例,对收购和被收购双方而言,似乎结局都不太好。比如2015~2017年震惊中国资本市场的“宝万之争”,宝能集团实际控制人最后被监管部门处罚10年市场禁入,万科的大股东和管理层大变动,无疑对企业价值也构成负面的损害,没有谁是真正的赢家。


冠亚解读:


所谓“恶意收购”,是指依靠自身的资金储备先行购入目标企业的一部分股票,在取得相当比例的股权之后争取进入董事会,然后对管理层施加影响,最终让董事会做出有利于自己的决策的手段。


在美国企业界和投资界,有很多擅长“恶意收购”的投资者,比如说被称为“企业掠夺者”和“华尔街之狼”的卡尔·伊坎。虽然伊坎赚了很多钱,但他从不关心企业的发展,只关心如何从收购和出售中赢利,这令各大公司的管理层对他敬而远之。


巴菲特不愿意“恶意收购”,是因为在他的价值观里,除了金钱以外,美满的人际关系也是他重要的人生追求之一。如果仅仅为了追逐更多财富就去处处与人为敌,就像是为了钱和不喜欢的人结婚一样,实在不是明智之举。


仔细想想,巴菲特的观点是非常有道理的。当一个人已经非常富有的时候,当财富对他而言不再是稀缺资源的时候,再去牺牲自己的人际关系去换取不再那么重要的金钱,无异于舍本逐末。毕竟,衡量人生成功与否的维度,不仅仅是财富的极大化,而是人生综合回报的极大化。


亲爱的校友们,我们要追求的不仅仅是“赚得多”,还有“活得久”和“众人爱”。当我们释放对这个世界的善意时,世界也会对我们释放善意。人生在世,虽然能力有限,但我愿以自己的萤烛之光,为世界增添一点点光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