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组织环境中,MBA作为独立贡献者,如何确定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如何进行职业能力建设?如何建构职业生态系统?
在组织环境中,MBA作为团队管理者,如何将员工放到最合适的职业轨道?如何运用职业发展中的个性化激励之道?如何带领团队和个人实现发展的双赢?
带着这些疑问,一群热爱学习、渴望提升自我的同学们于2019年10月26日下午14:00,同聚文汇楼108室,参加中南财经政法大学MBA教育中心职业发展系列专题活动——《高潜人才的职业发展》工作坊。
首先,活动负责人王艳明老师介绍了本次工作坊的主讲人:黄琼玲老师,她是中南财经政法大学MBA2012级校友,工商管理学院MBA特聘导师和EDP中心讲师,公共管理学院MPA特聘导师,武汉思践悟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创始人,也是美国埃德加.沙因《职业锚》版权课程认证讲师,还是澳大利亚Genos《情商领导力》版权课程认证讲师。
1、一个重要模型
讲解开始,黄老师就提出一个重要模型——学习留存度模型,她指出,依靠被动听讲、阅读、试听和演示的学习方式,一周后,知识在脑海里的留存度仅剩余5%-30%,而依靠主动讨论、实践和教别人的学习方式,一周后,知识在脑海中的留存度能达到50-90%,这一模型的提出引发了同学们关于过往学习方式的热议,也带给他们全新的视角去认识,选择合适学习方法对于提高学习成效的重要性。
接下来,黄老师构建了职业发展的框架,分别是职业测评、职业规划、职业能力建设、职业生态系统构建和职业机会与资源对接,并系统性地阐述了职业发展系列专题的五大主题:《高潜人才的职业发展》、《职业测评》、《职业规划与职业生态系统构建》、《能力建设:自我管理》和《能力建设:团队管理》。本次工作坊的主题是《高潜人才的职业发展》。
2、八种职业锚
职业锚这个词,对于很多同学来说,新鲜而陌生,可当黄老师将它的定义提出来的时候,大家又恍然大悟,原来职业锚就是当一个人不得不做出选择的时候,ta无论如何都不会放弃的职业中至关重要的东西或价值。
通过对课堂案例《清华大学6名同学的职业轨迹》和《孔令贤离职了……》的无领导小组讨论后,大家对于职业锚这种看不见摸不着的事物有了模糊的构想,黄老师又根据个人外倾与内倾性格、组织中突破与服从角色四个维度将职业瞄分为以下八类:创新创业、纯粹挑战、自主独立、技术技能、综合管理、服务奉献、安全稳定和生活方式。
为了便于大家更好地理解这八类职业锚,黄老师发起了无领导小组讨论,让大家将职业锚放进外倾内倾和突破服从八个象限空间中,并启发大家思考,自己应该属于哪一类的职业锚?
通过激烈的讨论,大家对于职业锚都的定义和分类有了清晰的认知,并对自身内在的职业锚形成初步的框架。
3、应知应做的四件事
技能+规划=好运气?这个公式的提出让同学们有些疑惑,黄老师微笑着告诉大家,她认为,职场人想要通过技能和规划达到好运气,应知应做的4件事是:每个人的职业生涯至少40年,分三个阶段来走;职场燃料是走完职业生涯的基础;职业生涯需要具备5个数学思维;定期盘点与评估个人阶段性的职业价值。
4、高潜人才的四个特征
所谓潜能,潜能是指潜在的心理能量,是指一个人在面临问题时,他内在的心理加工模式是怎样的——他内在的哪些心理功能处于更加活跃的状态。这种活跃性会成为他能力成长和发挥的助推剂和催化剂。所以潜能的挖掘对于高潜人才的识别和培养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高潜人才从人、事、思、行四个维度分为:认知潜能、抗压潜能、情绪潜能和领导潜能,华为对干部要求的“四力”:决断力、理解力、执行力和人际连接力也正是出自于着四个维度。
黄老师通过画图、对比普通员工和优秀员工的形式,将未来和当下的人才要求明确而清晰地摆在所有同学面前,让大家不由得反问自己,是不是足够优秀?离优秀人才距离在哪里?从哪些方面努力才能达到优秀?
当然,黄老师认为,高潜人才的发展既要符合组织环境,在不同的时间阶段也是有不同呈现,需要从能做、愿做和适做三个角度去理解。
最后,黄老师回顾了本节课所讲的内容,并提出了“2442”的要求,让在场的同学离开自己的座位,寻找陌生的同学,向他们说出职业锚的定义和至少2种职业锚类型,描述职业规划应知应会的4件事,小结高潜人才的4个特征,并能分享自己最突出的2点收获。
本次《高潜人才的职业发展》课程在同学们意犹未尽的掌声中结束,黄琼玲老师、王艳明老师和全体学员在文汇楼门口合影留念,相机记录下学员们灿烂满足的笑容,也记录下他们渴求知识的明眸,怀着迷茫和疑问走进教室的他们,带着思考和收获离开学校,相信经过系统性学习完职业发展系列专题后,他们一定能明确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从高潜人才成为名副其实的优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