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资百货伊势丹退出上海
- 作者:
- 日期:2012/10/26
- 案例长度:页
案例关注的问题
案例简介
背景:
一周前,三越伊势丹控股公司宣布将在11月关闭上海华亭伊势丹,而原计划奥运会后将在北京西单开业的旗舰店也可能陷于停滞状态。日前,《每日经济新闻》还获悉,一家在上海选址多年的日本百货公司也决定暂时放弃上海市场。知情人士称,上海是切入中国市场的最佳选择,但由于上海日益高企的租金和高级百货林立,故决定放弃。
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日资百货就进入中国设立办事处,近三十年过去了,随着欧美百货的大规模进入和本土百货的发展,凭着服务专业和严格管理著称的日资百货在中国所占的市场份额开始削弱。
从1992年八佰伴百货进驻上海浦东开始,日本零售商大举进入中国。伊藤洋华堂、永旺、伊势丹、三越等均在1996年前后渡海试水,但十年来,以八佰伴的破产为标志,日本零售商在中国开始面临着越来越尴尬的局面。
1987年10月,伊势丹在北京设立办事处,1993年6月在上海、12月在天津分别设立百货店。而20年过去了,伊势丹仅仅在上海、天津、成都、济南等设有门店,而济南的门店由于业绩不好,于2007年关闭,上海的华亭伊势丹也因为近两年来的业绩下滑,将在近期关闭。伊势丹眼下的种种举动,不得不让人怀疑其在收缩“战线”。
日本最大的零售业之一西友公司在上世纪末就进入上海,而两三年后,也以卖股份给上海企业而结束。此外,在华收缩业务的还有日本伊都锦等商场,日本伊都锦去年转让了上海、大连、青岛、天津、哈尔滨5家商场。
相关评述:
华亭伊势丹从过去上海最热门的百货商场之一,沦落到今日的黯然“退场”,除了周边商业环境变化、交通不便、停车困难、人流量减少等外部原因,其自身在定位上的尴尬或许也是主要原因。在大量欧美高档品牌进入中国后,伊势丹已经没有“高端”的优势,而长期形成的形象又难以迎合低端市场的消费者,“高不成低不就”之下,业绩下滑也就成了必然。
“上海的高端百货越来越多,日资百货被挤出算是优胜劣汰,但在其他中低端的消费城市,高端日资百货又面临定位过高,水土不服。”在上海百货行业协会秘书长王浏河看来,上海等一线城市的百货业态已经相对完整,定位不清晰、个性不鲜明的百货因为经营不善退出已是常态,这点对于追求短期收益的日资百货来说更为明显,而对于百货业还未发展成熟的二三线城市,中低端消费还是主流,而高端百货的过早介入只能是“花钱买教训”。
此外,日资百货一个普遍的问题是管理决策上的缓慢。“本土百货和港资百货经常以各种促销活动吸引消费者,但这点在日资百货就很难看到。”日资百货一企划部人员对记者诉苦道,在关键决策上,他们主要依*日本人内部沟通,任何计划都要到日本总部报备,这直接导致了决策的缓慢。“申报到总部的审批,一般至少要一两个月,同样的情况,其他百货的活动都已经结束了。”
上世纪九十年代,日本百货体贴细致的服务曾吸引过很多消费者,但随着“生气勃勃”的欧美百货进入,不擅于因时而变的日本百货开始水土不服。业内人士分析,归根结底,导致日资百货业绩不佳的原因是其过于保守的作风,使他们在扩张上过于缓慢,因而失去了大量的市场份额,也错过了最佳的扩张时机。与马来西亚的百盛、中国台湾的太平洋等百货商的高速扩张相比,日资百货的扩张显得相对缓慢和保守。据统计,现下在中国有超过十家门店的日资百货商屈指可数。
行业人士指出,一家日本百货在中国选址往往3~5年,过于谨慎保守的作风,使得欧美百货趁虚而入,同时还有中国百货商的发展壮大,市场竞争的加剧,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日本百货的发展。一位曾经在日本百货公司北京办事处工作过的人员告诉记者,日本公司在选址时一般会以租金、投资回报率等作为重点,他们的市场考察周期往往是其他外资百货的两倍以上。
中国三星经济研究院院长朴胜虎撰文指出,多数日本企业在中国只追求短期效益,短期回报对他们来说就十分重要。与此同时,因为历史的原因,日本企业想融入中国社会必须承担更多责任,必须做额外的努力才能被中国人所接受。“很不幸,日本企业总是犯相似的错误。与之把中国经营看作独立于全球运营之外的策略一脉相承的是,日本企业在处理政府关系和公共关系上比西方跨国公司要差得多。”
案例下载
暂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