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大赛

案例管理中心
您现在所在位置:首页  案例大赛
2010年“中华财务”案例大赛参赛小结
来源:MBA学院中华财务管理案例中心    编辑:佚名    时间:2010/07/26    点击数:7
    2010年中华财务大赛拉开了帷幕,我们作为校本部参赛队之一,从开始的案例分析,形成PPT以及WORD文档,到后来的细化分工再到后来的彩排演练,用了足足半个月的时间。这半个月来,我们反复地修改文档和课件,并努力达成一致,寻求最佳方案,形成方案,并予以实施,多次演练,以求达到最好的现场效果。
虽然最后与决赛擦肩而过,但我们毕竟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并形成了成果,展示在大家面前。在这里,我想把本次比赛的经验和教训一并与大家分享,希望通过自己的绵薄之力,学弟学妹们在参加下次比赛的时候能引以为鉴,发挥出更好的成绩,为校争光。
首先来谈谈总结出来的经验,有以下几点:
一、合理分组,形成团队核心和领导力,进行分工合作。
这是参赛初期要完成的首步工作,即完成分组,确定本队的人员组成和结构。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在案例大赛中,这句古老的名言同样有用,在案例大赛中,每个组其实是一个临时的团队,根据组织行为学的领导与团队的基本理论,在比赛初期,这是一个任务型的团队,就是以完成比赛作为任务,以任务为导向,如何能高效完成比赛,成员的寻找和搭配尤为重要。
形成团队有几种方式,我认为有如下3种:一是根据便利性原则组队,即大家的生活作息时间相似,容易寻找到整块的时间来进行案例分析和讨论,如时间规律、不常出差的办公一族,可以利用晚上的时间集中进行讨论,或者是同事之间可以利用业余时间讨论案例;二是根据熟悉程度组队,即根据大家的彼此相知的程度来组队,比如,同班同学自行组队,或者较熟悉的人员来组队,这样省去了大家彼此熟悉的过程,可以直接切入案例,节约时间成本;三是根据分工寻找合适的成员,比如说,需要有善于制作PPT的人员,有善于分析的人员,或者按功能型分类,有财务人员,有策划人员,有人力资源专家,有管理流程专家,等等,这样的分工能使大家有互补,能彼此弥补不足,更全面地看待问题,全方位思考。
以上的组队方式建议大家依照实际情况,根据以上原则进行组队。
在组队过程中,我认为问题的核心是领导力的形成和团队凝聚力的形成,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有共同的愿景和目标;
2、时间比较充分;
3、知识和技能互补;
4、性别组成合理(男女搭配,干活不累),
5、性格与工作内容的组合,分配角色,形成分工合作。
以上这几点,是组成团队的基础,也是团队能否成功的关键点。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我们的经验是,并不一定强强联合就一定是高效的完美的团队,而是需要各成员扮演不同的角色。我们知道,一个团队里面,需要有工作任务的分工,也需要有角色的分工,比如说,有创造者,有推动者,有支持者,有建议者,有协调者等。其中,我认为最重要的是协调者。团队是由个人组成的,每个人的思考模式和角度不可能相同,在案例讨论的初期,出现分歧是很正常的事情,这时需要一个协调者作为润滑剂,缓解整个团队的压力,在领导者的带领下,完成整个团队的核心和凝聚力。
接下来是分工协作的问题。建议利用各人所长,综合互补。比如,让课件制作经验丰富的成员负责PPT的制作,让逻辑思维比较强的成员负责文档的形成等等。
 
二、利用相关管理工具,分析案例,归纳出主要问题,界定核心问题,形成框架性文件。
团队形成了,接下来就是对案例的分析。从分析背景入手,通过对案例给出材料的信息的汇总和解读,归纳出主要问题,找到核心问题,并给出解决方案。
在整个环节中,解决方案是针对问题而给出的,这就好似在给出处方。但是我们知道,医生在给出处方之前,是要先了解病情,找到病症的归因的。归纳出主要问题,界定核心问题就是在决定病症的归因是什么。
本环节决定了最终形成的整个方案的框架,是形成结构性文件的重要步骤。我个人认为,这个环节的把握尤为重要。我们组在这个环节时候,可以说是集思广益,我们把文中出现的所有的问题都一一分析,希望通过撒大网捕鱼,然后再将具体问题归纳入几个大的模块,形成框架。应该说,这个方法在初期还是比较有效的,至少为我们如何在巨大的信息量面前,筛选信息,找到核心问题提供了方向和办法。在比较顺利地找出主要问题之后,在界定核心问题时,我们组发生了重大分歧。
我们发生分歧的地方主要是管理工具的应用,和PPT的框架性结构问题。首先是管理工具的应用。经过一年多的学习,我们已经掌握了SWOTEFT、管理模型、平衡计分卡等多种管理工具,但是对于从哪个角度切入,如何将工具和材料内容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还存在一定的困难。鉴于每个人的工作背景不同,可能偏好的管理工具不尽相同。
其次是PPT的制作和框架制定的问题。在讨论过程中,我们对于方案的几大模块达成了共识,但是如何确定PPT的框架,是从上到下分析,还是从下到上分析,是侧重分析外部问题,还是倚重内部管理,我们小组的成员都给出了自己的见解,但是分歧颇多。但是大家都是比较具有团队合作意识的,在不断的磨合中,我们寻找到了最终的框架,并给出结构性的文件。
需要注意的是,材料里面可能给出了很多信息,透露出很多问题需要解决,但是我们在分析的时候,要有的放矢,又要有所侧重,不要期望通过15分钟的陈述分析来解决掉公司出现的所有的问题。我个人觉得我们就好比是一款杀毒软件,在对系统做检查的时候,会发现很多问题,但是需要根据严重程度分为:非常严重、严重、重要、比较重要、一般等等。要保证系统的继续运行,首要的任务就是要把那些非常严重、可能导致系统瘫痪的漏洞补起来,这就是找到核心问题的过程。
 
三、针对核心问题给出解决方案,形成完整文件
根据前面总结出来的核心问题,给出解决方案。应该说,这是陈述的一大重要组成部分。如果说前面是在打地基的话,这里就是开始建摩天大楼了。地基固然要求牢固,但是大楼的建设也是不可掉以轻心。评委也是针对各组的解决方案提问的,因此这个部分尤为重要。
在核心问题找到之后,顺着框架来行文,就犹如行云流水了,但是需要强调的是,给出的核心问题,一定是要非常具有针对性的,如果只是简单地给出通用方案,则容易给评委形成“万金油”的感觉,无法针对企业现有的问题给出具体的方案。如,在管理模块中,需要引入ISO认证,但是如何引入?引入哪一版?需要做怎样的改动?可能面临怎样的风险?引入之后解决了怎样的问题?怎么评估引入后的效果?等等,这些问题,都是在实际运用中会遇到的,假设你现在就身处这个企业中,作为管理层遇到这样的问题,这些都是面临的需要解决的问题,只有足够地身临其境,考虑周全,才能给出较为实务,令人满意的答卷来。
 
四、重视演练,注重细节,把握现场表现,合理安排时间。
在所有辅助性的文件形成之后,接下来就是演练环节。案例分析采用怎样的形式进行?成员之间的角色如何搭配?这是现场展示的结构性选择,在形成大致的表现形式之后,接下来要注意的就是细节的把握,如各个成员之间的衔接,包括语言的设计和发言的先后顺序,建议将其固化,就是我们在案例分析中经常会提到的“标准化”,在标准化的基础上在实行差异化,以活泼的形式展示给观众和评委。
有一点非常重要就是时间的把握,由于陈述时间为15分钟,每超时一分钟是在平均分而不是总分上扣除一份,因此,时间的分配和控制也是很重要的。案例分析、问题归纳、解决方案各自占的比重是多少?留给开头和结尾的小结时间是多少?这些都需要事先的预计,然后在演练中加以巩固,建议将演练时间固定在14分左右,留有1分钟的机动时间,防止因为超时而影响最终成绩。
最后要注意的是团队的仪容仪表和团队精神面貌的体现。以统一的服装展示团队的整齐,以饱满的精神体现团队的风貌,注意仪容仪表,在比赛过程中充分体现出对其它团队和评委观众的尊重,真正做到“友谊第一,比赛第二”。
 
小结:以上4个部分,是我参加本次案例大赛的一点感想。其实从某个角度来说,参加案例大赛,是作为第三方如咨询公司模拟对企业的把脉诊断,更是一场亲历的管理难题。形成团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本身也就像一个企业的管理,也会出现很多问题。所以说,在某种意义上说,我们首先要做好本团体的管理,解决团队本身的问题,然后才能以一股凝聚力和激情投入到对案例的分析中。
在这一点上,我们也许做的还不够。在专业知识的应用上,我们也许经验还不足,而在现场的把握上,也许还有很多改进的空间。虽然这一次,与大赛的决赛擦肩而过,但毕竟,我们为本次大赛付出了努力,倾注了心血,也成长了很多。对于理论知识和实际运用的结合,有了更多深切的理解和认识。在此也感谢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和中华财务管理咨询公司给了我们MBA的学子们这样一个展示的舞台。参加案例大赛,本身就是一种对过程的追求和享受。我想,即使是“痛并快乐着”,我们也无怨无悔。衷心希望案例大赛能继续办下去,给怀有梦想和抱负的学子们,一个展示的舞台,一个交流的平台,一个快速学习成长的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