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慧儿

作者:发布时间:2016-07-20浏览次数:2439

蒋慧儿
浙江电化集团总裁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2005级EMBA                

德国归来的陈良博士团队,引进德国环保科技工艺,在临江投资建设国内最先进生产线。

美国归来的王云静博士夫妇,带领国际自动化专业团队,到临江注册公司研发推广自动化控制系统。

如今的临江高新区,科技型小巨人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冒起,各类科技人才如江河汇海般不断聚集。据统计,截至目前,临江已经集聚了700多名硕士研究生学历以上的高端人才,其中博士研究生学历109人,海归人员25人。

显然,高端科技、尖端人才、金融资本,在临江已经形成大融合大交*,临江新一轮发展的亮歌也已经唱响。

产业聚变

走进杭州电化集团有限公司,整洁干净的工作环境,满负荷运行的5条生产线,这家国内最大的显影液制造商让人遗忘了当前经济形势的低迷。同行的集团总裁蒋慧儿告诉记者,今年前5个月,显影液板块营业收入、净利润同比分别增长22.7%、30%,成为逆势上行的典范。

“目前显影液板块对整个集团的贡献率达到了47%。”蒋慧儿说,正因为这一高科技板块的驱动,杭电化从基础化工企业一跃变身为新材料生产商。谈起其中产业升级成功的原因,蒋慧儿把之归于人才的驱动。原来,显影液板块是杭电化与浙大一个产学研项目,目前有2名博士、5名硕士从事该板块工作,并获得了20多项国家专利。

人才究竟给临江带来了什么?这是个十分重要的命题,而杭电化给出的答案具有一定代表性。统计数字显示,到去年底,包括国家级实验室、省级研究院,临江企业已建成国家、省、市、区等各级研发技术中心44个,博士后流动工作站7个;累计获得各类著名商标14件、专利数4824件,累计获奖科技成果数量131个、承担重大科技计划项目数量共58项,参与制定包括国际、国家在内的行业标准数量达到73项。

事实上,人才的高强度汇聚,已经成为临江源源不断进行创新的“思想库”、“资源库”和“微智谷”,推动临江逐步摆脱传统的工业园区形象,并踏上科技兴城的全新道路。临江高新区管委会主任楼增明坦言,如果没有这批人才的艰苦创业,临江很难达到目前的发展水平,高新产业难以在临江大量集聚,更不用提区域经济质量和效益的提升。“人才是临江发展最关键的要素之一。”他认为。

梳理临江这几年发展脉络,楼增明所指的“最关键要素”是有据可依的。

去年,临江与省教育厅联合成立浙江106所高校产学研联盟临江中心,该中心运行还不到一年,却在开展深度产学研合作方面取得累累硕果,并为临江企业提供大量的高端人才、技术成果等高校资源。

永彰汽车电子有限公司是园区一家为东风裕隆整车配套的台湾上市企业,公司副总经理庄钜昌告诉记者,汽车鼓风机出风量控制、车辆除霜除雾一直是业内技术难题,但经过产学研联盟高校教授的指点分析,却成功解决了这些难题。“产学研合作的科技服务,已经初见成效。”庄钜昌说。

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如信多达有限公司拟邀中科新松、杭州自动化研究所、相关高校等参加联合攻关生产线机器换人技术问题,中科新松有限公司、协创机械有限公司还将与联盟高校签订全面战略合作协议。“企业一线生产加上高校智慧资源,这种两种因素一旦叠加相互作用,将加速技术产业化,并在后期爆发出无限能量。”楼增明信心满满地表示,这也是临江未来所在。

筑巢引凤

去过临江的人都知道,这里距主城区较远,称得上是萧山的“东伯利亚”,可为何还有这么多人才纷至沓来,在临江生活,在临江创业?下面一个故事或许最能说明其中因果关系。

曾经在临江吉利汽车研究院工作过多年的某位教授,目前已经来到浙江大学筹备汽车学院。就在前不久,这名教授主动来临江找到楼增明,希望能在临江筹建一个浙大汽车学院临江研究院。“放眼整个浙江省,像临江这样拥有长远投资潜力的地方并不多。”这位不愿透露具体姓名的教授表示,尤其是临江出台的扶持政策,更让人加深对这里的向往。

据了解,为吸引国内外高端人才扎根安家,临江先后出台了《临江科技领航“黄金十条”》、《科技服务发展三年行动计划》、《中小微企业助力助推计划》、《临江梧桐树人才计划》等一系列政策,从金融、税收、补贴等多个领域全方位保障企业发展,为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并全力为园区高新企业做强做大做高做新保驾护航。

“对刚入园的高层次人才,临江还会给予生活支持,前3年将免费入住人才公寓解决临时性住房问题。”翻开《临江梧桐树人才计划》,楼增明指着其中几条款项说,在资金扶持这块,对于在园区自主从事创新创业活动的团队,根据相关筛选标准,临江将择优给予1000万元到1500万元不等的创业资助。用资本的力量撬动人才这幢大楼,就必须舍得投入,必须动用真金白银,

这是楼增明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事实上,临江也是这样践行的。无论是中科领航海归创业团队,还是美国爱科医疗创业团队,园区都是全程提供一流的服务,都给予创业资金的扶持,大力度的推进高新技术的产业化、市场化和资本化。

“目前,临江正在与相关单位合作起草《创业环境调研报告》。”楼增明说,根据这份报告,针对拥有发明专利的大学生,临江将设立500万元创业资助和创新研发资金,推进共建大学生孵化器,引导大学生创业,鼓励科技产业化。

种好梧桐树,才能引得金凤凰。但在临江人的眼中,金凤凰却不仅限于高层次人才,还应该包括职业技术人才,一支产业大军。今年春节后,临江举行了首届人才招聘会,来自杭州职业技术学院、浙江树人大学的150余名应届毕业生应邀前来,在实地看过临江环境后,部分毕业生甚至当场签约。

除了招聘会,临江在技术人才与园区企业之间牵线搭桥,像沃瑞奥汽车零部件公司就通过这种途径,从水利水电学院、杭州职业技术学院、浙江工业职业学院、衢州职业学院、浙江广厦职业技术学院等高校获得就业学生60名和实习学生150名。“最重要的是,临江引进的技术人才要符合园区产业特色。”楼增明说,临江正与职业技术学校加强合作力度,定向培养技术人才。据悉,目前临江与浙江经贸学院已经达成初步合作意向,不久之后该学院临江分院将正式成立。

环境留人

李文雄是中科领航汽车电子有限公司7个合伙人之一,他曾在世界500强企业荷兰飞利浦半导体事业部任职6年,在考察过成都、扬州等地的高新区后,他最终选择把自己在国内的事业放到临江。“这几天比较忙,正着手把存放在中科院上海微系统所的研发设备搬到临江。”刚一碰面,李文雄就向记者表示,等自己稳定下来后,还打算把妻儿也带到临江来。

是什么让他决心定居临江?李文雄解释,其中原因很多,但作为一名以技术出身的研发人员,他非常看中临江的工作环境。“这层楼都是我们的实验室,对面那栋楼是公司产品测试车间。”坐在临江科创园5楼会议室的李文雄说,这些建筑使用全部免费,更重要的是,这里办公条件很好,周边也很安静,能让人尽心做研发,有利于个人才华充分发挥。

记者在临江科创园上下绕了一圈,李文雄的话反映了不少创业者心声。坦言之,纵观国内很多高新区发展,由于各种原因,很多科技型小巨头在享受完3到5年政策之后,纷纷逃离,这已经成为高新区一大尴尬。因此,就有业内专业人士曾指出,单*优惠政策只能暂时引进人才,却难以留住创业者的心。“临江就是要努力破解高新区这一共性的尴尬。”楼增明说,除了政策,临江还在积极搭建创新平台,并为科技人才创造一个宜居宜业宜游的高品质新城,让人才永久性扎根临江。

临江科创园、海创园正是在此大背景下出现的。据介绍,这个总投资12亿元的科创园占地面积106亩,构建起高新技术研发中心、海归人才创业中心、小微企业孵化中心、高新技术创投中心、国家大学产业化基地等“四中心一基地”,不断吸引各类高科技企业和高新技术成果在临江投资孵化与发展。目前,中科院长春应化所、远大住工长三角研发中心、杭州市高新技术投资公司、同济临江环境科学技术研究院等几十个项目均已入驻科创园。

对科技人才,如果说良好的工作环境是其扎根的因素之一,那么完善的公共配套以及优美的居住环境则是其愿意把心放在临江又一大因素。楼增明介绍,临江已累计投入60多亿元用于园区基础公建设施,目前已建成40多条道路总长度达63公里,园区路网框架基本形成;临江实验小学、临江人民医院、临江农贸市场等已经建成投用;4条公交线路直通萧山城区、杭州城区,方便来往;16个公共自行车点也已运行,骑着自行车逛临江已不是梦。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被称为临江最大的资源的江海湿地,楼增明说:“这里水草丛生,野鸟群集,自然风景醉人,是临江吸引高科技团队来临江创业的最宝贵财富,我们一定要好好保护好、开发好、利用好,为高新技术项目来临江发展创造最美好、最舒适、最优越的环境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