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坚信

作者:发布时间:2016-07-20浏览次数:536

桑坚信
浙江勤业教育集团董事长。政协第九届杭州市委员会常务委员。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2008级EMBA                

为了一个魂牵梦绕的情结——记市政协委员、浙江勤业教育集团董事长桑坚信作为在全省民办教育领域两个颇有知名度的品牌,提起以“勤业”“建人”命名的各类办学形式,人们总会提到桑坚信。是的,桑坚信是从事教育事业的,而他本人其实也是一本书。面对我们的采访,他开启了自己的人生篇章,让我们读到了一位钟情于民办教育事业的当代改革者的生动故事,还有故事主人公那坎坷的人生遭遇和丰富的心路历程……

情结,植根于甘苦相伴的童年时代

桑坚信于1966年出生于杭州。说起他的家庭背景,如果换一个时代,也许是十分令人羡慕的。他的爷爷桑元庆在民国时期担任邮电部副部长,抗美援朝时出于爱国之心曾捐赠过“半架飞机”。父亲桑志强早年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后成为著名建筑师,上个世纪50年代曾与苏联专家一起设计过武汉长江大桥,70年代美国总统尼克松来华访问时,负责杭州笕桥机场的扩建工程。但是延续10年的“文化大革命”并没有给桑坚信的童年带来快乐,祖父遭到批斗,父母在他6岁时便离异,一年后父亲又病故了。“文革”中,家里的一切财产都被抄没,由于没有经济来源,桑坚信从小就品尝到了家境困难的苦涩。他上学时每天早上用酱油拌饭吃,只有考试取得好成绩时才能获得油条烧饼的奖赏;放学后,只能一个人呆在学校里吃了晚饭才能回家。除了困苦和孤独,那个特定时代的政治高压更是他稚嫩的心灵难以承受的。好在他还能和爷爷奶奶相依为命,爷爷对他的家教极严,他至今仍记得那根一尺长的戒尺对自己的威慑力,这也使他从小就具有了良好的行为规范。在那个大革文化命的年代里,会四国语言的爷爷给了他最初的文化启蒙。7岁的桑坚信已经开始读一些古典名著和历史演义,这使他从小就喜欢上了历史,并养成了读书的习惯。多少年以后,他说自己一直很想象儿时那样“躲进小楼成一统”,坐冷板凳,潜心读书。“文革”结束后,桑坚信进入杭州第十一中学读书,在知识的殿堂里汲取着养料,并十分钦佩传道授业的教师。该校的两个关于校史的教育对他的成长影响很大,一个是清末的惠兴女士为创办贞文女子学堂而不堪负债压力最终自杀(后该学堂改名为惠兴中学),一个是该校与解放一江山岛的人民解放军建立“190中队”。惠兴女士的义举让桑坚信难以忘怀,同样对他“刺激很大”的还有后来读到的一则材料:日本在早期兴办教育时,一位乡长因筹不到资金办学竟剖腹自杀。这些人物对他的触动很大,萌发了以后要当一位教师的心愿。桑坚信曾就读北京大学考古系,师从我国著名考古学家严文明教授,专攻长江中下游史前考古及陶瓷研究。在北京大学就读期间即在国家级学术刊物《文物》上发表专业论文(为该杂志当时年龄最小的作者)。他提出了浙江龙泉也是元代中国制瓷中心的观点(学术界一直认为景德镇是元代中国唯一制瓷中心)。其后的数年时间里,他共在国家级、省级学术刊物上发表二十余篇论文并多次在各级论文评比中获奖。但是,桑坚信从事教育工作的情结一直没有消除,只待人生转机时,便会春风吹又生……

情结,实现于奋力拼搏的青春岁月

这股春风终于在90年代初吹遍神州大地,随着邓小平的南巡讲话,有关方面对民间办学的政策开始放宽,得知四川都江堰出现了国内第一所民办学校后,桑坚信决心当“现代的武训”,自己开办一所学校,可苦于没有办学资金。1992年,他毅然辞去了公职,并做出了一个令当时的许多人不解、也让今天的人们费解的举动——他把爷爷留给自己的一笔丰厚的遗产、位于杭州市中心的一幢独立三层别墅买了120多万元,就用这笔钱在杭州九溪开办了“私立国佳学校”,成为杭州最早的民办中小学校之一。对于从无办学经验的桑坚信来说,这种风险是很大的,但是他坚信只要按照市场需求和教育规律办学,是会得到社会认可的。他聘请了一批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确立了自己的办校理念和制度,并且身体力行。他与师生同吃同住,每天早上带领学生跑步锻炼。除了抓教学质量外,学校实行全封闭寄宿制,严格管理,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规范。如每逢周末许多家长开车来接孩子,为了不让学生互相攀比,他规定所有学生一律乘坐校车到市内再各自回家;一些孩子严重偏食,他又规定不准带营养品进校……不到两年的时间,学校扩大为初高中10多个班,很快成为一所具有特色且获得良好社会声誉的学校。1996年,由于与有关人员办学思想的差异和管理体制的原因,学校被迫停办了。这对桑坚信的打击是常人难以想象的。他最难过的不是因为变卖祖产办学而被一些人骂做“败家子”,而是再也听不到琅琅书声和校园钟声,这几乎让他痛苦欲绝。花了如此大的代价,童年就有的心愿就这样付诸东流了吗?他不甘心,但必须面对现实。为了生存,他到朋友介绍的一家房产中介公司负责业务工作,半年下来,居然经营得很不错,每月有1万5千元收入。1997年,一个偶然的机会,依然心系教育的桑坚信放弃了那份令很多人羡慕的职业,又与别人合办起了一所非学历教育的民办学校——杭州建人专修学校,开办职称考试辅导班和高复班。一切都得重新开始,他在投入数百万元装修校舍,修建图书馆、电脑室等设施的同时,四处物色优秀教师前来执教,还亲自背着一个大旅行包,里面装满了招生简章,几乎跑遍全省各地。首期招生4个班,第一年就有90%的学生考上大学。一炮打响后,接着又开办了全日制自考大专班、幼儿师范职业高中,并且自己也走上讲台给学生上古代史和旅游文化课,幼时想当老师的夙愿终于实现。由于他办学收费合理,注重质量,成效明显,其中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获得了当年全省自考第一、二名的好成绩。痛定思痛的桑坚信深知要想在竞争激烈的市场里生存发展,必须研究市场,研究教育和学生。为此他在繁忙的工作之余,自学最新的教育理论,还在北师大学习教育经济管理,并获得了香港理工大学品质管理硕士学位。他根据市场需求,每年开出业余教育新项目,并以全新的教育理念办学,他的办学宗旨“一生命运的改变可能从建人开始”后来成为许多学校仿用的一句著名“广告词”。桑坚信认为进入建人学校的学生,不光要提高学业,还要提升做人品格。针对社会上对高复班的误解,他提出“高复并非枷锁生活”的要求,注重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和人性化管理,在建人学校里,这些“高四”学生也有秋游和元旦联欢等活动。正是在这样的办学理念指导下,学生陈忆文在高复班学习一年后考上宁波诺丁汉大学,并竞选当上了学生会主席,她后来感叹道:“我在高中学习三年的收获不如在建人学校一年更多。”经过几年的卧薪尝胆,孜孜以求,局面很快打开,如今,“建人高复”和“勤业自考”已成为全国教育类著名品牌,2004年获得教育部授予的“全国自考示范院校”的称号,被评为浙江省优秀民办学校。并成立了浙江勤业教育集团,下属杭州建人专修学校、浙江勤业自考学院、浙江勤业继续教育学院、南开大学远程教育杭州中心、浙江西子理工专修学院和浙江勤业教育投资公司,现有教职工400余人,每年在校学生近1万人,有效地实现了规模经营。

情结,伴随于真诚奉献的激扬人生

谈到办学的收益,桑坚信说道:“我这个人在物质方面欲望不高,只想积累一点钱为社会多做一些有益的事情。”为此,他和一起办学的同仁们订立了“君子协定”,要把教育作为社会公益事业来办,教育集团虽是股份制,但不分红。与此同时,却慷慨地资助社会公益事业。教育扶贫是他近8年来重点投入的一项工作,特别是对贫困乡村,他认为教育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而农村基础教育更是重中之重。他说1870年日本就已实现了9年业务制教育,而中国则到1974年才做到,距离可见一斑。因此,他在资助社会公益事件中,着力在乡村基础教育上。1999年,他把自己积攒的15万元钱和8万元办学设备捐给淳安县富文乡建造“坚信希望小学”,并准备在甘肃投资新办三所希望小学。他的计划是一生中能建10所“坚信希望小学”。桑坚信所做的这一切得到了社会的充分肯定,荣誉自然接踵而来。他被评为杭州市十佳青年,杭州市十佳助困先进等等。在杭州市“双十佳助困先进个人”事迹报告会上,他动情地讲述了自己坎坷的成长经历和执著的办学过程,言为心声,一些听众被感动得泪盈眼眶。身为市政协委员,桑坚信一直积极履行着参政议政的职责,特别关注社会弱势群体的生存状况。他认为应该尊重外来务工者,称谓上不应叫“外来民工”,所写提案很多也是有关维护他们的基本权益的。他认为提升外来务工者的素质与城市发展关系密切,最近在政协全会期间,他撰写提案吁请政府重视民办职业教育,对进城务工者进行职业技能教育。他的这些设想体现的既是一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同时依然是那份浓浓的教育情结。桑坚信还兼任很多社会职务,如民革杭州市委常委、民革市委会祖国统一工作委员会主任、政协推选的“人民监督员”、杭州市青年研究会副会长等。他把每一个新的职务都看作是一种学习机会,自然这会使他更忙。他每天工作都在10多个小时以上,如果白天在外面开会,那么晚上肯定要回学校办公室工作。一年到头,几乎没有双休日,每天能睡五六个小时就不错了。一次他因工作实在累得睁不开眼而午睡了2个小时,居然至今记忆犹新。他经常说“教育是我的‘本’”,难怪有一次他脑子里正考虑学校的事情时,不慎被汽车撞倒造成鼻腿等多处骨折,住了一个月的医院。他说即便在校外办事,晚上睡觉时他也会经常梦到学校里的事情。这些年里,也常有人劝桑坚信不要再办学了,还是做生意好,可是历史的教训和自身的经历使他确立了“教育救国”的信念,实在难以割舍教育的情结。如今他已近“不惑之年”,还想继续在教育领域里创业,即便有再多的坎坷,也要“咬定青山不放松”,矢志不渝,奋力前行。他时常想起爷爷在世时对自己说的话:“做人要诚实,要能自我反省。”每当遇到挫折时,他常常自我检讨,很快调整了心态,他觉得爷爷留下的这笔“遗产”让自己受用终身。在整个采访中,我们始终真切地感受到桑坚信的这种强烈执著的教育情结,同时也一直被这种情结所感染着。当读完了他讲述的人生故事以后,我们明白了,这种情结既是桑坚信不懈奋斗的根本动力,也是对他的事业成功之因的最好诠释。我们也“坚信”,这种情结将维系于桑坚信的未来人生,他会为此继续勤奋创业,继续抒写他的“坚信”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