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池波:中国农业要善于在危机中寻找机遇

作者:佚名发布时间:2015-07-16浏览次数:485

注:以下为陈池波教授接受中国EMBA网采访,“中国EMBA网”以下简称“CE”

 

CE:您是国内知名的研究“三农”问题的专家,您觉得农业经济领域需要哪方面的人才?

陈池波:中南财经政法大学EMBA是全国第一批招收EMBA的院校。到现在已有7年的历史了。总体来说,中南财经政法大学EMBA发展势头良好,特色鲜明,前景广阔。我们EMBA的生源主要是企业的中高层管理者,也包括其他领域或部门的高管,如政府部门、金融机构等。

发展现代农业,建设新农村,这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最强音,破解“三农”难题,需要资金投入,科技支撑,政策支持,需要培养新型农民,培育农民企业家,从这个意义上说, 农业领域现在最缺乏的是企业家,尤其是农业企业家、农民企业家,这方面的人才非常缺乏。可以通过EMBA教育,开拓农业EMBA市场,我称之为AEMBA ,通过AEMBA,培养现代农民企业家,提高农民企业家的整体素质。

CE:您是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工商管理学院的院长,您培养出多层次的毕业生。同时,您也是EMBA的导师,他们都是企业的管理层的。但是我们注意到现在有这种现象,很多大学生毕业之后找不到工作,很多企业又说他们找不到合适的人。您认为这中间的问题在哪里呢?

陈池波:大学生就业难是一种现象,这种现象已经引起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社会的广泛关注,大学生就业难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有就业环境,就业取向,供需对接,知识架构等。从学生来说,主要是知识架构、专业方向、价值观和职业生涯规划等。

从企业来说,确有部分企业招聘不到企业所需要的人才。为什么会一方面,学生找不到单位,另外一方面,企业所需要的人又招不到?实际上,这里面有一个信息不对称的问题,知识架构不对应的问题,特别是有效供需不对接的问题。这个不对接也有很多原因,首先是专业设置,现在的专业设置是根据教育部的专业设置安排的。有些专业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适应市场发展的需要,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但是,有些专业的发展与社会发展脱节,这些专业的学生,可能在就业上就存在一定难度。另外,有些专业也可能招生人数太多,超过了社会和市场需求带来就业问题。

其次是,我们在课程设置方面,需要进一步加强实习、实训、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操作能力、创新能力。我们学校今年一直在做的一项工作是对大学4年全程培养计划进行重新修订。这种重新修订的重要思想是:注重科学性、基础性、实用性,强调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坚持市场导向。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的人才培养特色是应用型、融通性、开放式,修订的全程培养方案就是在遵循学科专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体现学校的人才培养特色,根据需求、根据规律、根据特色来设置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

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需要全社会都来关心大学生这个特殊的就业群体,大学生在就业中更须树立正确的就业、择业观,调整心态,积极向上。工作没有高低贵*之分,有的是我们的工作态度,敬业精神,创新意识,是金子一定会发光!

 

CE:2009年中国经济被世界经济危机笼罩着,它是否对中国的农业产生影响?有哪些冲击,在这期间会有什么样的机会?

陈池波:这次经济危机也好,金融危机也好,是全球性的。已经由局部发展到全球,从发达国家传导到发展中国家,它对中国的冲击也应该是方方面面的,包括各行各业。

其中,农业农村经济受到的冲击也在不断加深,经济金融危机对“三农”的影响主要是给农产品有效供给带来挑战,农民就业增收难度加大。

去年年底,总理非常关心的一件事,是什么事啊?就是农民的就业问题。为什么呢?由于金融危机,珠三角、长三角等地的外向型企业,劳动密集型企业受金融危机的影响订单减少了,或者停产了,甚至倒闭了,农民工的失业与就业问题越来越严峻,农民工的失业,一方面会对农民的收入带来很大影响。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目前农民的收入,大概50%来自农内即家庭经营收入,另外50%来自农外即工资性收入,就是我们所说的打工收入。金融危机带来农民就业机会减少,进而直接影响农民收入的增加;另一方面,农民增收乏力又会影响农民消费水平的提高,最终影响扩大内需政策的实施。可见金融危机对农业发展的影响,是方方面面的,而且,很多东西可能是深层次的。

当然,金融危机也为中国农业的发展带来很多机遇。这种机遇,包括中国农业与世界农业的联系会越来越紧密,农业与国民经济、农村与城市的联系会越来越密切,国家将在今明两年投资4万亿元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很多措施都与农民增收、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高度相关。

在去年第四季度国家新增的1千亿元投资大单中有30%是用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大概有340万元。所有这些,对新农村建设也好,对现代农业发展也好,都将是难得的机遇,所以金融危机不仅给农业带来冲击也带来很多机遇。

CE:对此次危机中的机遇您有什么建议?

陈池波:现在,国家拉动内需。最大的内需是在农村而不是在城市。扩大内需,农村这个市场不打开,农民收入不提高是不行的。如何在扩大内需,在进行基础设施投资过程中让我们农民的收入能够不断增加,我们的农业能够不断增效,我们的粮食能够不断增长,这一点非常重要。具体建议:一是广辟农民就业增收渠道,不断提高农民收入水平;二是稳定并逐步提高粮食价格,保障农产品的有效供给;三是加大农村基础设施投入力度,将农村基础设施投资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整理:朵兰)

陈池波:管理学博士,应用经济学博士后,教授,博士生导师,湖北名师,现任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工商管理学院院长兼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湖北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WTO与湖北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财政部跨世纪学科(学术)带头人,湖北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湖北省人民政府咨询委员。历任中南财经大学农业经济系主任兼党总支书记等职,兼任中国农业经济学会理事、农业部第四届软科学委员会委员、湖北省农村经济发展研究会副会长、湖北省县域经济研究会副会长、湖北省生态经济学会副会长、湖北农村财政研究会副会长、湖北省经济学界团体联合会常务理事兼副秘书长等。
    研究方向:农村发展理论与政策、农业投资、项目管理。